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今天是六一儿童节,三井社区的青少年们在93号院博物馆度过了一个与往年不一样的儿童节,自己动手扎染T恤,既可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扎染技艺,又是一份极有意义的儿童节礼物。 活动开始前,授课老师为各位同学送上最诚挚的节日祝福。进入知识分享的时刻,老师从扎染的历史讲到扎染的步骤,“既然叫-扎染,最主要就是的通过扎和染来完成作品,扎染技法主要包含打结、缝绞、折叠、夹板扎染,在后面制作时可...
4月17日下午,由大栅栏街道妇联主办,大栅栏琉璃厂社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服务中心承办的大栅栏街道“魅力巧娘”非遗小课堂第四期扎染艺术技法在93号博物馆开课。来自延寿、石头、三井等社区的20余位巧娘参加了本次课程,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了扎染的知识以及各种扎染的方法。 扎染古称扎缬、绞缬、夹缬和染缬,是中国民间传统而独特的染色工艺。织物在染色时部分结扎起来使之不能着色的一种染色方法,中国...
遗产编号 ⅷ-26 所属地区 云南·大理州·大理市 遗产级别 国家级 遗产类别 传统手工技艺 申报人/单位 云南省大理市 申报日期 2006 一、简介 扎染古称"绞缬",是我国一种古老的纺织品染色技艺,大理叫它为疙瘩花布、疙瘩花。因主产地在大理,染布者大多是白族,故尔人们又把它叫做大理扎染、白族扎染。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周城村和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的大仓、庙街等地至今仍保留着...
时间: 2006 类别: 传统技艺 地区: 云南省 编号: Ⅷ-26 申报地区或单位:云南省大理市 扎染古称“绞缬”,是我国一种古老的纺织品染色技艺。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周城村和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的大仓、庙街等地至今仍保留着这一传统技艺,其中以周城白族的扎染业最为著名,被文化部命名为“民族扎染之乡”。 据史书记载,东汉时期大理地区就有染织之法。唐贞元十六年,南诏...
大理民族扎染采用民间图案,通过对传统的扎染工艺进一步渲染和艺术加工,使之成为艺术化、抽象化和实用化融为一体的工艺品。其工艺由手工针缝扎,用植物染料反复染制而成,产品不仅色彩鲜艳、永不褪色,而且对皮肤有消炎保健作用,克服了现代化学染料有害人体健康的副作用。 大理白族扎染是白族人民的传统民间工艺产品,该产品集文化、艺术为一体,其花形图案以规则的几何纹样组成,布局严谨饱满,多取材于动、植物形象和历...
白族扎染,是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大理白族地区的扎染,使用纯白布或棉麻混纺白布,以苍山上生长的板蓝根、艾蒿、蓼蓝等天然植物制成蓝靛溶液。制作过程分设计、上稿、扎缝、浸染、拆线、漂洗、整检等。 制作时,将设计好的花样纹式刷到白布上,再按纹样将白布捏成小鬏,用线缚上或缝上,再浸入染缸里反复浸染。每浸一次颜色深一层,所谓“青出于蓝”,浸染到需要的程度后,取出晾干,拆去缬结,便呈现蓝底白花...
2010年7月7日,由亲善小组8名工作人员与三联生活周刊、世界时装之苑的资深媒体人一起组成的民族手工艺寻访行动是从云南省大理市喜洲镇周城村的一个传统扎染作坊开始的。周城村,毗邻蝴蝶泉,以其近500年历史的白族扎染工艺闻名四邻。 云南站寻访采集人是三联书店的前编审宁成春先生很热爱扎染工艺,他与当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师张仕绅开始了对扎染工艺流程和历史的调查交流。国内著名民族时尚品牌设计师梁子在旁...
自贡首例非物质文化遗产案一审宣判法院和文化部门均认为“非遗”应由全社会来传承 非项目保护单位,是否可使用“非物质文化遗产”字样进行宣传?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自贡扎染工艺”的项目保护单位就为此与自贡当地另两家扎染生产企业打起了一场官司。自贡市中级法院一审判决,非物质文化遗产字样的使用应是国家公权调整范畴,而非民事权益,另两家...
时间:2006年 类别:传统手工技艺 地区:云南 编号:Ⅷ—26 申报地区或单位:云南省大理市 扎染古称“绞缬”,是我国一种古老的纺织品染色技艺。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周城村和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的大仓、庙街等地至今仍保留着这一传统技艺,其中以周城白族的扎染业最为著名,被文化部命名为“民族扎染之乡”。 据史书记载,东汉时期大理地区就有染...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