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地藏菩萨以形像多样而著称,披戴风帽像最为典型突出但并非出自经典,而与唐代《道明和尚还魂记》有密切关系。山西临猗出土的绢画更反映出其演进过程。通过地藏菩萨主要类型的梳理,可知地藏信仰发展过程中,形象特征也有重要作用与突出表现。 关…[全文]
内容摘要:《高僧传·道安传》中“学不师安,义不中难”一语,表明论义在中国佛教史上曾经有过重要影响。敦煌遗书中新辨识出的论义文,帮助我们解决了以往论义研究存世资料有限的困难。本文以敦煌遗书中论义文的释读为基础,结合目僧圆仁《入唐求法巡礼行记》…[全文]
内容摘要:藏传佛教法器是藏传佛教艺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曾在汉藏文化交流中发挥着不可取代的重要作用。本文根据历史档案、图像与存世实物,对藏传佛教法器中最具有代表性的金刚铃杵加以考察,在厘清其发展演变基本线索的前提下,着重探讨明清时期汉藏两地…[全文]
内容摘要:本文对汉文大藏经从古到今的编藏理路作了简单梳理,指出古代编藏主要出于宗教目的。日本《大正藏》的编纂,体现了大藏经从宗教性向学术性的演变。而大陆《中华藏》的编纂,则进一步将大文化理念引进大藏经的编藏实践。文章最后对目前编藏工作的开展…[全文]
佛教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佛教古籍是这种文化的承载,如果再不采取措施加以保护,不仅仅是佛教界的损失,更是全民族文化的损失。 寺院作为佛教和佛教文化传承最重要的载体,承担着对古籍的保护和传承工作。佛教古籍在寺院古籍中占据主要部分…[全文]
在佛教文化建设过程中,既有共性的内容,也有个性的内容,两者结合,构成一个整体性的佛教文化“大花园”。 自从赵朴初居士提出“佛教是文化”的观点以来,当代中国佛教界在佛教文化建设方面做出了很大的成就。今天我们回顾这些成就的时候,目的之一是要探…[全文]
中国佛教中蕴含着丰富的保护生命和生态的思想,其思想基础主要有两个:一是众生平等思想;二是生态整体主义。 一 众生平等思想何以成为生态伦理的思想基础呢? 首先,众生平等思想赋予了每一个有情众生甚至是无情众生平等的内在价值,奠定了一种敬畏…[全文]
众所周知,禅宗六祖慧能得五祖弘忍的关注,以至最终得以传授衣钵,在于其对神秀偈子的“倒用”——反其意而用之。这一“倒用”,不但揭开了中国禅宗的新篇章,也道出了禅宗僧人最具特色的思维方式,甚至广泛影响到文人士大夫。 现在所能知晓的六祖慧能“倒…[全文]
摘要:本文就佛教华严法界观对于生态环保的思想基础的启示与提供,做一探究。生态学之最基本原则是“整体性”和“共生”,“共生”相应于佛教之“共业”与“行愿”的思想,“整体性”相应于佛教之“缘起”思想,而此二者皆结合于法界观之中。当代生态危机与宗…[全文]
通观中国历史,我们不难发现,中国历史上有一特殊现象,中国历史上的百家争鸣和思想激荡时期,是中国文化的真正复兴时期,而这些时期恰恰是中国的乱世而不是治世,无论是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儒、道、释的会合与争执,还是“五四”新文化…[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