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藏传佛教法器铃杵与汉藏艺术交流
内容摘要:藏传佛教法器是藏传佛教艺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曾在汉藏文化交流中发挥着不可取代的重要作用。本文根据历史档案、图像与存世实物,对藏传佛教法器中最具有代表性的金刚铃杵加以考察,在厘清其发展演变基本线索的前提下,着重探讨明清时期汉藏两地铃杵的制作、相互流传及其影响,并阐明其与汉藏艺术交流的紧密联系。
关键词:明清时期;藏传佛教法器;金刚铃杵;汉藏艺术交流
作者简介:吴明娣,1964年生,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
佛教法器指各种佛事活动中使用的器物,其功用、形制、材质不一而足。其中,中国的佛教法器源自印度,在长期的使用流传过程中逐步发展丰富,形成了相对完备的体系。藏传佛教法器较之汉传佛教法器,种类更为多样。因功用不同,而分为礼敬、称赞、供养、持验、护身、劝导六大类。各类法器具有鲜明的特色。金刚铃、金刚杵属于持验类法器,藏传佛教僧人、信徒诵经作法时经常需要手持金刚铃杵,一般左手持铃,右手执杵。铃上部供握持,由短柱金刚构成,下部铃身为覆钵形,内有铃舌。铃有特殊的象征意义,上部表示佛身,下部象征佛语,铃舌寓金刚于其心中。杵原为古印度兵器,后演变为佛教法器,刃端也由尖锐趋向圆润。金刚杵有一股、三股、五股、九股之分,常见三股、五股杵,成束腰形,两端对称隆起。杵象征坚固锋利之智,可除障降魔,具有加持力,也称作降魔杵。杵有单杵和十字交杵两种,而单杵远较十字交杵为多。铃、杵往往组合使用,表示阴阳和合,铃为阴,杵为阳。铃也是称赞法器中的乐器之一,意在惊觉诸尊,警悟有情。杵单独使用既表示佛智空性真如,又有驱邪降魔之效,为金刚手菩萨及各种护法神手持的具有标志性的法器。金刚铃杵是藏传佛教法器中不可或缺的核心成员,具有代表性。其在汉藏两地绵延千年,相互流传。明清时期,有为数不少的金刚铃杵传世,并屡见于文献记载,成为汉藏文化艺术交流的重要见证。
金刚铃杵早在唐代已传入中国,唐代文献中明确记载,自印度来华的“密宗大师不空[1]留给唐代宗(762-779)五股金刚铃杵、银盘子、菩提子、水晶数珠。”[2]此外,唐代佛教版画中也出现了金刚杵的形象。[3]唐代,随着汉传密教(唐密)的传播,其法器金刚铃杵也得以流传。在日本京都东寺至今还保存有唐代十字三股金刚杵,五股金刚铃和金刚杵。[4]在陕西扶风法门寺塔地宫中出土的唐代阏伽瓶和臂钏饰十字三股金刚杵。在洛阳市史家湾墓葬中出土的后唐天成二年(927)纸质密教金咒上千手观音菩萨手持金刚杵,其边饰也为金刚杵,这说明五代时期密宗在中国内地的流传。宋、辽、金时期,中国内地密教仍有传布,宋代金刚铃杵的实物虽未见存世,但在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宋佚名《十八罗汉轴》[5]中可见到罗汉手持的金刚铃杵形象。大理国的墓葬、塔基有不同材质的金刚铃杵出土,其中金刚杵数量十分可观,达395件之多,质地有金、银、铜、水晶、石等。辽代墓藏也有金刚铃杵出土,杵为小型水晶质,亦见铜金刚铃。[6]
宋、大理、辽境内的铃杵主要属于汉传佛教体系,而西夏佛教因更多地受到藏传佛教的影响,其铃杵与藏地佛教法器联系紧密。在西夏境内的藏传佛教遗迹中频频发现铃杵等法器,西夏黑水城出土了铜金刚铃和九股金刚杵,在西夏缂丝唐卡和佛经插图上亦出现金刚杵纹边饰和金刚橛的形象,杵有单杵和十字交杵两种样式。在宁夏除发现饰密宗种子字的梵文铜镜、银盒、瓷盘及擦擦外,而且还在宁夏灵武磁窑堡窑址出土了西夏时期的瓷质素烧如意轮、降魔杵,这是已知最早将藏传佛教法器与内地制瓷工艺相结合的制品。[7]
责任编辑:小萌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