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佛教构建和谐社会的理论探索与实践

    当今世界,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社会的物质生活财富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阶段,现代文明给人类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利益和方便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各种全球性问题的严峻挑战:生态问题与环境污染日益严重,资源破坏和能源危机影响人类的可持…[全文]

2016-05-17 19:32:35

苏轼的佛教情怀及与禅僧的交游

    【内容提要】:“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不仅信奉佛教,而且对佛禅有较深入的了解,与禅僧保持密切的交游。这种情况自然也反映到他的文学创作中,甚至他的很多诗文是直接以佛教、佛菩萨、禅宗、僧人、寺院等为题材的。本文仅从禅宗史和文化史的角度,就苏轼…[全文]

2016-05-17 18:56:55

关于汉传佛教建设的思考

    在佛教传入中国两千多年的今天,如何使之发扬光大,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资源,对教义的解读发掘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佛教自身的健康发展。就教界现状来看,的确取得了许多喜人成绩,但问题也不容忽视,主要表现为三方面:一是大众修学无序,二是僧团管理…[全文]

佛教 2016-05-17 18:45:15

文殊智慧的现代判教与元学重构

    “文殊”的梵语意译即为“妙”,以彰其智慧“妙不可言”和“不可思议”。文殊智慧不仅是指“文殊的智慧”,作为佛家智慧的代表和般若的象征,文殊智慧同时也是佛陀智慧,或者更准确些说,所谓文殊智慧就是带有鲜明的文殊个性印记和语言乃至行为标识的佛地智慧…[全文]

文殊 2016-05-17 18:15:28

谈“空”说“有”话佛理

    一、“空”“有”问题是佛教义理的核心 1.“空”“有”理念的涵义 佛教认为,一切现象都是因缘和合而生,因缘在现象在,因缘散现象灭,因缘不是永恒不变的,所以现象也不是永恒不变的,是为“空”;又由于一切现象由因缘而生,属于一…[全文]

佛教 2016-05-17 18:04:12

从黄梅禅看佛教与中国社会的适应

    佛教传入中国之后,经历两千多年的发展历程,不仅成为中国宗教基本格局的主要组成部分,而且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虽然佛教在中国的发展过程中,有过隋唐时期百花齐放、各宗并立的繁荣,但对中国社会产生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后来发展为中国佛教之主…[全文]

2016-05-17 17:11:11

弥勒信仰的基本特征及其现代意义

    在中国佛教史上,弥勒的影响尤为显著。从现存的佛教遗迹可以看出,有关弥勒的内容不胜枚举。如弥勒菩萨与弥勒佛的单身金铜造像与石窟中的雕塑和绘画都极为多样,尤其是北朝。像四川的乐山大佛、敦煌石窟的南大像、北大像、天龙山石窟大像等即是唐代遗存的实例…[全文]

2016-05-17 16:41:18

“般若三经”的社会文化价值

    佛教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三大支柱之一,是一座宝藏,需要我们去开掘,去发现,汲取其中的精华为当代服务。我们在继承民族文化遗产时绝不可以忽略佛教文化的重要作用,甚至要从国家文化战略的角度去审视它应有的社会地位和历史作用。 要了解佛教文…[全文]

2016-05-16 19:15:53

当代汉传佛教寺院经济现状及其管理探析

    [内容提要]: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汉传佛教寺院经济模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传统的依赖地租及信徒布施等,转变为依靠门票、法事活动及寺院经营活动等新形式,寺院经济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迅速发展,为新时期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从寺院…[全文]

2016-05-16 18:57:09

从唯识学角度看佛教心性义

    “心性”是佛教大小乘法中的核心课题。由于对“心性”概念的不同理解,所以形成了各种不同的“心性”观。在解脱论上,有的把“心性”当成证果根据,有的则把“心性”当成趣向的目的。在本体论上,有的把“心性”本体化,有的把“心性”功能化。各种观点都有所…[全文]

2016-05-16 18:41:46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