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藏传佛教培养人才的模式

  佛教的“佛”是遍知遍觉之义,“教”是教育教化之义。以诸佛所证之究竟真理教育和启发众生,使一切众生获得真智,摆脱愚暗,达到人格和精神无比完美的佛菩萨境界。——这就是佛教的根本宗旨。

 

  藏传佛教忠实地继承了印度大乘佛教的显密学修传统,创建了一套行之有效、独具特色的藏传佛教教育制度。一千多年来以寺院为中心、僧人为主体的藏传佛教教育,在藏区和信仰藏传佛教的各少数民族地区,担负着传播知识、培养人才、继承和发扬佛教及民族传统文化的主要任务,在培养造就宗教和社会各类人才,传播藏传佛教文化,提高信教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创建社会精神文明,为全人类精神文明宝库增添优秀成果等方面做出了具有重要意义的贡献。其中许多成功的经验不仅对佛教的教育,而且对整个人类的教育和智力开发也有着深刻的启示和重要的参考价值。

 

  藏传佛教建教1370多年来,经受了各种严峻的考验。在建教初期遭到原始宗教苯教的激烈反对和排斥,9世纪中叶遭到朗达玛灭教的灾祸,近代以来,又受到西方文明和其他各种因素的冲击。但它始终像屹立在海岸上的一座花岗岩石山,在一次次历史风浪的冲击中奇迹般地保存了下来。

 

  自从人类历史进入现代以来,周边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佛教普遍从昔日的鼎盛逐步走向衰败没落,有的地方戒风学风沦丧殆尽,寺庙佛塔变成了历史遗迹、旅游景观。在佛教普遍下滑的历史条件下,藏传佛教的繁荣期却延长到了20世纪50年代末,直到现在国内外仍有不少藏传佛教寺院保持着传统的教风和学修模式,承担着培养人才、继承弘扬纯真法脉和民族传统文化的历史重任。藏传佛教在金钱社会中能够保持寺院和僧人的优良传统,信念坚定不动摇,这和它的传统教育是分不开的。为了从藏传佛教的传统教育中获得有益的经验和启示,有必要了解藏传佛教教育的情况。本文就藏传佛教教育作一概括地介绍,供大家参考。

 

  一、教育为根本的思想和尊师重教之优良传统

 

  佛教的目的是自利利他。自利是解脱成佛;利他是以佛法教育群众,以佛教精神为众生服务。要实现自利和利他的目标,首先必须掌握知识、懂得佛法,因此,藏传佛教把闻法学知识看做是入道、成佛、成就佛教利众事业的最根本的条件。

 

  这种思想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重视学问和尊重善知识的传统

 

  藏传佛教重视知识,视知识为最宝贵的财富。在社会上,有知识的人享有崇高的地位。如藏传佛教中有活佛转世制度,但转世活佛的第一世必须是学修成绩卓著的大善知识,否则没有转世资格。其次,藏传佛教中善知识的地位是高于一切的,是最受人尊敬的,如金座法王和各寺院的堪布(主持)、活佛的经师、传法的上师人选都从善知识中产生。即使是转世活佛,若无学问和品德,也不会受到信众的尊重。

 

  在寺院中好学上进、有学问的僧人比一般僧人地位高,学习成绩差的僧人别人自然瞧不起,只能做寺院的后勤服务工作。

 

  在藏民族中僧人是最受尊敬的知识阶层,婚丧嫁娶诸事务均离不开僧人。每户人家把子女成才的希望也寄托在寺院里,让子女出家,不仅是为了学佛,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学知识、成人成才,在社会上受到尊敬及谋到较好的职业。有知识的僧人在寺院可以当经师、法师,还俗回家也可以同样得到社会的尊敬,可以承担教师、藏医、在家法师等知识性和技术类社会工作。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