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遗产编号 ⅳ-18 所属地区 江西·赣州·赣县 遗产级别 省级 遗产类别 传统戏剧 申报人/单位 赣县文化馆 申报日期 2006 东河戏,作为江西省的古老剧种,曾辉煌一时。它发源于赣县田村白鹭一带,据《中国戏曲曲艺词典》记载:东河戏发源并流传于江西东河(即贡水),故名。起源于明嘉靖年间赣县清唱的“坐堂班”。其产生和田村境内的契真寺有着密切的联系。 契真寺初建于汉代,到了元明...
遗产编号 ⅳ-1 所属地区 江西·上饶·横峰县 遗产级别 省级 遗产类别 传统戏剧 申报人/单位 上饶市横峰县 申报日期 2006 概述 许多种类,其中台湾流传的傀儡戏以悬丝傀儡是最主要的,其他地区还有许多种类,例如:仗头傀儡、水傀儡等。 文物与历史资料显示,傀儡戏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出现具有表演功能的戏剧。据说古代葬礼中用来殉葬的[俑],与傀儡戏有直接而深远的关系。 ...
遗产编号 ⅳ-3 所属地区 江西·上饶·玉山县 遗产级别 省级 遗产类别 传统戏剧 申报人/单位 上饶市玉山县 申报日期 2006 玉山县怀玉乡位于道教圣地三清山下,怀玉山既是道、佛、儒教活动频繁的名山,更是戏剧演艺活动的重要区域,“玉山班”演艺的诞生地,也是赣剧重要源头之一。 怀玉山乡锦溪村村民爱好戏剧演艺活动,至今还保留玉山班演艺的活动模式。锦溪村素称“赣剧之乡”,因平...
遗产编号 ⅳ-6 所属地区 江西·九江·武宁县 遗产级别 省级 遗产类别 传统戏剧 申报人/单位 江西省武宁县 申报日期 2006 武宁采茶戏,又称“武宁茶戏”,是赣北一个独具风格、影响较大的地方剧种,以武宁为中心,广泛流传于修水、瑞昌、永修、德安、九江、奉新、靖安、铜鼓及湖北省的阳新、通山、大冶、黄梅、武穴等县,深受人们喜爱。 武宁采茶戏最早起源于“茶歌”即“采茶调”。当...
遗产编号 ⅳ-6 所属地区 江西·九江·瑞昌市 遗产级别 省级 遗产类别 传统戏剧 申报人/单位 江西省瑞昌市 申报日期 2006 瑞昌采茶戏,旧称茶灯戏,进入半班以后更名为采茶戏,民间俗称茶戏。早在明代,瑞昌一带的灯彩十分盛行,每逢元宵春节至二月花朝都要结队玩灯贺彩,热闹非凡。明末赣东茶灯戏传到赣北,与瑞昌灯彩相结合,便形成了瑞昌特色的茶灯戏。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洪水横溢...
遗产编号 ⅳ-7 所属地区 江西·九江·九江县 遗产级别 省级 遗产类别 传统戏剧 申报人/单位 江西省九江县 申报日期 2006 采茶戏是江西地方小戏的总称,主要发源于赣南信丰、安远一带,由民间采茶歌和采茶灯演唱发展而来,继而成为一种有人物和故事情节的民间小戏,由于它一般只有二旦一丑,或生、旦、丑三人的表演,故又名“三角班”。 赣南采茶戏形成后,即分几路向外发展,与当地方...
遗产编号 ⅳ-8 所属地区 江西·九江 遗产级别 省级 遗产类别 传统戏剧 申报人/单位 九江市 申报日期 2006 西河戏流行于星子、德安、九江县市一带。其主要声腔为皮黄,又称"弹腔戏",俗名"星子大戏",因有西河水流经星子,1982年定名为"西河戏". 清乾隆年间,赣江下游的南昌地区,以及赣江主支流"西河"流域的永修、德安、九江、星子等县,是弋阳腔、宜黄腔、青阳腔和湖北...
遗产编号 ⅳ-6 所属地区 江西·南昌·南昌县 遗产级别 省级 遗产类别 传统戏剧 申报人/单位 南昌县 申报日期 2006 南昌采茶戏是江西采茶戏的主要流派之一。流行于南昌、新建、安义、进贤、永修、奉新等县,影响遍及全省大部地区。 采茶戏起源于清代中叶,嘉庆年间江西信丰人谢肇桢的《南安吟:采茶歌》中有相关记载,其中“出看采茶也入魔”句,更是具体形象描绘了当时的观看盛况。南...
遗产编号 ⅳ-12 所属地区 江西·吉安·永新县 遗产级别 省级 遗产类别 传统戏剧 申报人/单位 吉安市永新县 申报日期 2006 永新位于湘赣交界处。永新、宁冈、莲花三县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甚为密切。特别是在语言、民俗、民间表演等方面十分相似,因而在戏剧剧目、声腔上更为接近。在戏曲音乐方面三县属为一体,故统称为赣西采茶戏,发源地以永新为主体。最早的表演形式即“三角班”。 ...
遗产编号 ⅳ-15 所属地区 江西·抚州·临川区 遗产级别 省级 遗产类别 传统戏剧 申报人/单位 抚州市临川区 申报日期 2006 所谓采茶戏,是流行于江西、湖北、湖南、安徽、福建、广东、广西等省区的一种戏曲类别。在各省,每每还以流行的地区不同,而冠以各地的地名来加以区别。如广东的“粤北采茶戏”,湖北的“阳新采茶戏”、“黄梅采茶戏”、“蕲春采茶戏”等等。这种戏,尤以江西较为普遍...
遗产编号 ⅴ―1 所属地区 河南·信阳·固始县 遗产级别 市级 遗产类别 传统戏剧 申报人/单位 固始县 申报日期 2007 在我省固始,有一种与春节习俗相关的戏种,这个戏种不仅是中国独有的剧种,而且其剧目《郭丁香》则是汉民族可以与《阿诗玛》《格萨尔王传》等相媲美的代表性长篇叙事诗。为此,记者采访了信阳市文联主席廖永亮。 在信阳一带流传甚广 廖主席介绍说,固始灶戏,俗...
遗产编号 ⅴ―4 所属地区 河南·信阳·罗山县 遗产级别 市级 遗产类别 传统戏剧 申报人/单位 罗山县 申报日期 2007 皮影是流传广泛并独具特色的一种艺术形式。它综合了戏剧、音乐、美术,集文人写作、艺人刻绘与民间演唱为一体,蕴藏着极为丰富的文化艺术资源。“扯一块白布便是舞台,尺 把长的小人在幕后表演”说的是皮影戏;“一口叙说千古事,双手对舞百万兵”说的也是皮影戏。 ...
遗产编号 ⅳ-29 所属地区 山东·济南 遗产级别 市级 遗产类别 传统戏剧 申报人/单位 济南市吕剧院 申报日期 2006 东营市是吕剧的发源地,东营区牛庄镇时家村(原属广饶县)民间艺人时殿元等是吕剧的主要创始人。 吕剧由民间说唱艺术山东琴书演变而来。山东琴书最早产生于鲁西南一带,后演变为南路、北路、东路3个流派。清光绪六年(1880年) ,山东琴书传入广饶北部。当时,位...
遗产编号 ⅳ-30 所属地区 山东·济南·章丘市 遗产级别 市级 遗产类别 传统戏剧 申报人/单位 章丘市文祖镇历城区华山镇 申报日期 2006 一、简介 五音戏原名"肘鼓子",发源于山东章丘、历城一带,流行于山东中部的济南、淄博及周边地区。其发生、发展、定型大致经历了秧歌腔、五人班和五音戏三个时期。 二、历史溯源 五音戏原名"肘鼓子"或"周姑子"戏。(周贻白《...
遗产编号 ⅳ-31 所属地区 山东·济宁·金乡县 遗产级别 市级 遗产类别 传统戏剧 申报人/单位 济宁市金乡县 申报日期 2006 〖四平调〗 四平调形成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末,迄今只60余年的历史,它是由流行于山东、江苏、河南、安徽四省接壤地的一种民间说唱艺术――“花鼓”发展演变而成的。四平调剧种分布于山东的巨野、成武、金乡、曹县、单县;江苏的沛县、丰县、铜山;安徽的砀山;河南...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