灶戏_非物质文化遗产_传统戏剧
遗产编号 ⅴ―1 所属地区 河南·信阳·固始县
遗产级别 市级 遗产类别 传统戏剧
申报人/单位 固始县 申报日期 2007
在我省固始,有一种与春节习俗相关的戏种,这个戏种不仅是中国独有的剧种,而且其剧目《郭丁香》则是汉民族可以与《阿诗玛》《格萨尔王传》等相媲美的代表性长篇叙事诗。为此,记者采访了信阳市文联主席廖永亮。
在信阳一带流传甚广
廖主席介绍说,固始灶戏,俗称“锅台戏”,又名“丁香戏”。据目前已有的资料看,它是中国独有的一个民间剧种。最早流行于固始县东乡与东北乡的罗集、蒋集等地。到了清末民国年间,达到鼎盛,先后流行于商城、潢川、淮滨以及安徽的霍邱、阜南等广大乡村。直到20世纪50年代,在固始县农村还时有演出。此后,灶戏便逐渐消失。如今,灶戏的知情者已寥寥无几了。
由于历史的原因,灶戏这种地方小剧种难入正史,现有的各种典籍均未见记载。但据民间故事传说,灶戏在清朝咸丰年间就已经产生,至今已有150多年的历史。
固始县至今还流传着“柳员外招亲”的故事:咸丰六年,沿淮大旱百日,稻禾枯焦,眼睁睁看着清清泉水流去,但没有水车,不能提水浇灌庄稼。柳员外愁得日不能食,夜不能寐。一天,有个叫杨二能的年轻木匠突然登门,他自称手艺高强,一天能做好一架龙骨水车。柳员外将信将疑把小木匠留下来。结果,这杨二能不但一天做好一架水车,晚上还在员外家唱起动听的灶戏。自此,每晚干完木工活,杨二能就唱灶戏《郭丁香》。员外老两口和小姐玉叶听得如痴如醉。于是,员外满心欢喜招他为婿。至今,当地还有“不怕门台高,只要会唱灶”的谚语。这要算是灶戏产生的最早传说了。此外,从师承关系上推断,灶戏的产生也在咸丰年间。例如小张三班五世传人,现年近80岁的灶戏老艺人孙雨龙,从他上溯到小张三的盛年时期,大致是在咸丰年间开班唱戏的。
命名来自灶王爷
灶戏是以其主要传统剧目命名的,灶戏的主要传统剧目是《郭丁香》。据民间传说,郭丁香是灶王爷张万良的妻子,郭丁香当然就是灶王奶奶了。而以表现灶王爷和灶王奶奶爱情纠葛的戏,便叫灶戏。
祭灶习俗,实际是楚人拜火习俗的延续和具体化。黄帝六代孙祝融是最先开发楚地的先祖之一,祝融官封“火正”,古代先民把他尊为能光融天下的火神,并兼司灶神之职。灶神的传说经历代演绎,到明末清初,民间便把张万良扶上灶王爷的位子。而灶戏是由说唱形式的“灶书”发展而来。“灶书”在民间叫“唱灶”,其主要曲目也是《郭丁香》。该曲目没有唱本,全凭木匠艺人代代相传,民众之间口传心授,代代不息。直到20世纪80年代,固始县文化工作者曹家振、彭华厚、李海华等人把这些民间流传的唱词进行搜集整理后,发表在《民间文学》上,引起有关方面的极大关注。有关专家说,谁说汉民族没有长篇叙事,《郭丁香》应该和《阿诗玛》《格萨尔王传》一样都是长篇叙事诗。但《郭丁香》应该是汉民族的长篇叙事诗。
早先的唱灶,同样也是由木匠艺人演唱。每天工罢,在东家厅堂或院落,招来东家老小和亲邻妇孺,演唱者手拿一对弹性很好的软竹棍,我们称它竹鞭,击打倒扣的柳条笆斗就唱起来。由于唱词中塑造了郭丁香朴实美丽善良的艺术形象,深受民众喜爱,可以说是百听不厌。
随着各种说唱艺术的不断创新提高,灶戏也由过去的独唱发展到对唱与合唱,后来还有了角色分工。这时,简单的灶戏剧本也随之产生(但基本还按口语传唱本演唱),并有了简单的舞美、服装和道具等。其戏剧化元素越来越丰富,进而形成了后来的灶戏。
独特的匠艺合一艺术
艺随匠兴,匠随艺旺,灶戏的这种匠艺共生共荣的搭班形式,在戏班组织中是罕见的。正因为如此,木匠班和灶戏班二者集于一班,匠人和艺人集于一身,人生戏剧,戏剧人生,他们是生活的主人,也是艺术的主人。这就是灶戏久演不衰的原因所在。
灶戏的兴起,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也有其经济原因。在清康、乾盛世,固始虽地域封闭,但生产相对发展起来了,农村“五匠”慢慢从农业中分离出来变为手工业者。生产的发展带来生活的安定,百姓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也日渐旺盛起来。所以,到了咸丰年间,灶戏应运而生。由于灶戏主要由木匠创作演唱,当时社会上对木匠这个职业很看重,而木工行业的道德要求也严格。据老艺人刘玉武、朱兰亭回忆,在他们师爷一代,社会上形成了主人柬请木匠做活,先问演艺后问手艺的风气。木匠为了生计,除了不断提高木工手艺外,还要努力研磨演唱技艺。因此,在固始便形成了不少有名望的木工团体的灶戏班子。他们互相比手艺,比演艺,对灶戏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
特定的剧目和观众
百多年来,灶戏剧本没有加工整理形成文字,为木匠口头创作,经过长期实践完善,到20世纪80年代收集统计,尚有保留剧目31个。其中大戏有《郭丁香》《柳迎春》《三皇姑出嫁》等,小戏有《打长工》《劝八行》《秋胡戏妻》等。灶戏的音乐唱腔,主要以当地民歌小调和当地流行的“花篮戏”“倒七戏”“端公戏”的声韵和板式为主。形式上也较原始,一人领唱,众人拖腔。灶戏的行当也较简单,分两类,即生郎(生角)和妈角(旦角)。所以唱腔分类也相对简单,大致3种,即喜调、怨调、寒腔。其唱腔特点主要是叙事性较强,抒情性较强,感情表达细腻。
灶戏的观众,客观上是不自觉地以农村广大妇女为主,所以也把灶戏称为“锅台戏”。“灶书”中主人公郭丁香美丽、善良、勤劳、朴实的形象,一定程度上成为妇女的美好典范和理想追求。而那时广大农村妇女,大多生活在社会的底层,她们渴望恋爱自由婚姻美满,努力追求美好生活。加之灶戏唱词口语化、生活化、乡土化,木工艺术家们对生活十分熟悉,表演情真意切,表现出极大的艺术感染力,郭丁香艺术形象因此为广大妇女和农民所钟爱,所传颂,所传唱。
开始对灶戏排演性抢救
在灶戏的发源地固始,灶戏已到了濒临消亡的境地,它在中青年一代人中的影响已逐渐消退。如何让这朵艺术奇葩继续绽放,固始县文化部门从排演剧目开始了对灶戏的民间艺术抢救。
县文化局编排了《郭丁香出嫁》折子戏。作为一支稀有剧种,灶戏几十年来第一次登上舞台,目前该剧的主要演员都已过不惑之年。《郭丁香出嫁》是《郭丁香》其中的一折,主要讲述的是张万良娶郭丁香的前后经过。该剧在唱腔中融合了当地花篮戏、倒七戏、端公戏、大鼓书的声韵,并且还有豫南民歌的风韵,具有独特的艺术形式。唱词诙谐幽默、腔调婉转甜润、情节曲折感人,特别是在出嫁一场戏中,融入了许多民间婚俗的元素,让人不仅在欣赏唱腔的同时,对豫东南地区民间婚庆礼仪有诸多了解。撒轿子门、过状元桥、抢红花生、穿三寸绣鞋等一整套风俗礼节都在戏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