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山皮影_非物质文化遗产_传统戏剧
遗产编号 ⅴ―4 所属地区 河南·信阳·罗山县
遗产级别 市级 遗产类别 传统戏剧
申报人/单位 罗山县 申报日期 2007
皮影是流传广泛并独具特色的一种艺术形式。它综合了戏剧、音乐、美术,集文人写作、艺人刻绘与民间演唱为一体,蕴藏着极为丰富的文化艺术资源。“扯一块白布便是舞台,尺
把长的小人在幕后表演”说的是皮影戏;“一口叙说千古事,双手对舞百万兵”说的也是皮影戏。
罗山皮影始于明代,据1982年版的《罗山县志》记载,罗山皮影源自河北滦州,从明嘉靖年间(公元1552年至1566年)开始在信阳市的罗山县繁衍生长,距今已有四百五十多年的历史了。经过多少代皮影艺人的加工、提高,罗山县皮影艺术已经成熟,影人制作美轮美奂,栩栩如生。生、旦、净、丑行当齐全,音乐旋律流畅,唱词、道白雅俗共赏,乐队简约合理的戏剧艺术,成为中国戏剧园中的一支奇葩。
罗山皮影的影人是牛皮制成的,有别于北方皮影。其演出班社俗称“一担箱”,一般由8个人组成,全箱(道具)为120套剪影,一块长6尺、宽3尺的白布作影幕,每个影人有三根竹竿支撑。表演时,乐手在幕后既伴奏又配音还要伴唱。伴奏乐器主要是胡琴、唢呐、锣鼓,最有特点的是它的唱腔,不局限于某种戏曲音乐,而且还有豫南的山歌、民歌、灯歌等多种形式,因此唱腔选择相当宽泛,也使得它更贴近群众。
罗山县皮影戏的表演,与其他地方戏的表演大不相同。几百年来,沿袭至今,皆是演员操作影人的三根小棍,使影人的形象映于影幕之上。根据剧情的发展,举、止、动、静,喜、怒、哀、乐的表现,都要靠演员拿影子的基本功。“影子戏好唱,三根棍难戳。”方纯华说,影子的拿法很有学问,讲究技巧,它需要根据剧中人物的行当不同而各有差异。
皮影的戏班不大,只有五六个人。演戏的行头和道具不像大剧团那么繁琐,最多两只小箱子就可全部盛下。一般每只箱子里都有三四百个不同的影人头和百八十个影人身,皇帝太监、文臣武将、神仙妖怪,一应俱全;山石草木、楼台亭宇、龙车凤辇、飞禽走兽,应有尽有。
罗山县文化局副局长方纯华分管文化工作多年,对罗山皮影深有了解。他说,皮影作为一种颇受广大群众欢迎的艺术,就是因为它贴近生活,皮影戏班子多是农民,他们农闲时外出演出,农忙时不误回家种田,十分方便。“银灯映照千员将,一箱容下百万兵”,形容的就是皮影独特的特点。
尽管那时候的我看不懂皮影戏,但影幕前那上下翻飞的小人,艺人们抑扬顿挫的唱腔,以及长辈们随着唱词的喜与哀,都在我的脑海中定格。
罗山皮影的气、色、神、韵
关于皮影,有着这样一个传说。
在西汉武帝的时候,他的爱妃李夫人病故,很长一段时间,西汉武帝都沉浸在巨大的打击之中,茶饭不思,日渐消瘦。百官看着心痛,却无能相帮。这时。方士李少翁便想出了一个高招,他将李夫人的样子刻于皮革之上。隔着帷帐操作。这时,西汉武帝便看见了李夫人的倩影,只见那李夫人时坐时行,面貌亲切,李少翁的方术果然奏效。让西汉武帝得以从巨大的悲痛中解脱。而皮影便是由此演绎而来,直至今天。
今天,当我们从这样一段与情感有关的皮影传说走近罗山皮影,一样能够感觉到它的艺术魅力。
罗山县文化局副局长方纯华介绍,皮影戏,又称“灯影戏”或“影戏”,是广泛流传于我国民间的一种造型艺术与戏曲艺术相互影响、并行发展的综合性艺术。据《中国皮影志》介绍,我国皮影戏共分河南、山西、陕西、唐山四大流派,各派都有自己的独到之处。其中,河南皮影戏就是以罗山为代表的罗山皮影戏。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