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宁采茶戏_非物质文化遗产_传统戏剧
遗产编号 ⅳ-6 所属地区 江西·九江·武宁县
遗产级别 省级 遗产类别 传统戏剧
申报人/单位 江西省武宁县 申报日期 2006
武宁采茶戏,又称“武宁茶戏”,是赣北一个独具风格、影响较大的地方剧种,以武宁为中心,广泛流传于修水、瑞昌、永修、德安、九江、奉新、靖安、铜鼓及湖北省的阳新、通山、大冶、黄梅、武穴等县,深受人们喜爱。
武宁采茶戏最早起源于“茶歌”即“采茶调”。当地人在种茶、锄茶、摘茶、拣茶、制茶、卖茶、喝茶等劳动与交往活动中形成了一种“茶文化”,进而产生了一种“采茶歌”。清乾隆三十一年(公元1766年),进士陈奉兹在《浔阳乐》中描写当时九江元宵灯会盛况时写道:“灯火照龙河,鱼龙杂绮罗,偏怜女儿巷,一路采茶歌。”《武宁道光志》里也记载了一首古老的茶歌:“南山顶上一株茶,阳鸟未啼先发芽,今年姐妹双双采,明年姐妹摘谁家。”在武宁一些茶坊里,也流传着《十二月拣茶歌》:“正月拣茶懒纺纱,一心一意去拣茶,心想做件漂白褂,腰中无钱托人赊,以后还钱去卖茶”。由此可见,当时民间“茶歌”风行盛况。这种优美动听“采茶调”(包括民间小调)很自然地成为当时民间灯彩和婚嫁喜庆、祭祀、节日娱乐活动等歌唱部分的内容,特别是民间灯彩,有些是以唱“采茶调”为主的,所以叫做“采茶灯”。与此同时,“采茶调”还被民间艺人用到茶行、茶馆去唱“板曲”,慢慢形成了“唱生”这一职业。当时武宁有很多商人在江西的四大名镇之一的吴城开设茶行,武宁的“唱生”经常到这些茶行去卖唱,并将流传到吴城的早期赣东北采茶戏和万载花灯等带回武宁,促进了武宁采茶戏的发展。
早期武宁采茶戏剧目只有一丑一旦的“二小戏”和一丑二旦或一丑一生一旦的“三小戏”,表演艺术显得原始、古老,其音乐唱腔都是本地或外地传来的民歌小调(采茶调)。后来受到大剧种的影响和兄弟剧种的借鉴,逐步发展成有自己声腔特色的“茶戏”。武宁采茶戏的表演艺术有自己的一套程式,如坤角举手不超眉,坐必架脚。台步有慢步、快步、云步、跑步之分,走台步时手拿手帕自然摆动,走一步膝盖稍向前倾,坐下时双手将后衣摆向后掀,很接近生活。由于长期草台演出,武宁采茶戏还创造了一套适应于草台演出的武功和身段,如“三步头”、“九四头”等。
武宁采茶戏的音乐唱腔极其丰富,按传统有九板十八腔之说。武宁采茶戏唱腔的特点是下旋音多,善于表现诉说、悲哀、哭泣等感情。武宁采茶戏最主要的骨干唱腔是“北腔”,一板三眼,顶板起唱,锣鼓伴奏,整个唱腔由起板句(一、二句),检板句(三、四句)、中韵句(五句)、落板句(六句)六个乐句组成的“六句式”唱腔,其第三、四句可以无限反复,能唱大段的叙事唱词,因而成为主要的骨干唱腔。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