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日前,由市文广局、西青区政府联合主办,市非遗保护中心、市非遗保护协会、区文广局联合承办的第二届“运河记忆”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展示系列活动在杨柳青镇光明大殿开幕。区委副书记张劲,副区长高艳,市文广局、市群艺馆相关负责人员,以及来自河北省廊坊、沧州,浙江嘉兴,山东聊城和北京通州的文化部门负责人员出席开幕仪式。 开幕式上,西青香塔音乐法鼓、静海杆会及沧州狮舞等非遗项目进行了展演,让大家在热闹非凡、...
遗产编号 所属地区 河南·鹤壁·浚县 遗产级别 市级 遗产类别 传统戏剧 申报人/单位 浚县 申报日期 2007 大平调又被称为“平调”“大梆戏”“大油梆”,主要流行于河南北部,冀南、鲁西南、及豫东、皖北等地。 大平调的唱腔音乐属于梆子腔系统,为板式变化体,在音乐板式结构上与豫剧多有相同之处,但是在艺术风格上远比豫剧更加粗犷。至少在清代乾隆年间大平调就已经形成,并且在黄河...
遗产编号 ⅳ-1 所属地区 江西·宜春·高安市 遗产级别 省级 遗产类别 传统戏剧 申报人/单位 宜春市高安市 申报日期 2006 古称“江右上县”的高安,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而高安采茶戏则是这块古老土地上勤劳智慧的人民孕育出的一坛老酒,喷发着醉人的醇香。高安的农民或在蚕桑耕种之中,或在收获喜庆之际,有感而发,信口引吭,一人呼,众者和,管弦助兴,铙钹取闹,傩面雉首,相聚而乐,于是...
遗产编号 ⅳ-2 所属地区 江西·宜春·万载县 遗产级别 省级 遗产类别 传统戏剧 申报人/单位 宜春市外载县 申报日期 2006 万载花灯戏(俗名花鼓灯)是源远流长的一种地方戏曲,迄今已有三百年历史。 清朝初叶,赣南的大批移民移居万载山区,带来了早期的赣南采茶戏――灯戏,后与当地花灯、民歌、民间小调融为一体,并和高安丝弦戏兼收并蓄,逐渐形成了一种在声腔、表演诸方面独具特色...
遗产编号 ⅳ-6 所属地区 江苏·宿迁·泗洪县 遗产级别 国家级 遗产类别 传统戏剧 申报人/单位 宿迁市泗洪县 申报日期 2006 柳琴戏是江苏省主要地方戏剧种之一,分布于苏、鲁、豫、皖四省的广大地区。因其唱腔有拉魂动魄的魅力,极为人们所喜爱,故民间一直称其为“拉魂腔”。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就其主要伴奏乐器“柳叶琴”,始正式定名“柳琴戏”。 “拉魂腔”源于“周姑子”。经考...
遗产编号 ⅳ-7 所属地区 江苏·徐州 遗产级别 国家级 遗产类别 传统戏剧 申报人/单位 江苏徐州 申报日期 2006 江苏梆子戏,因以枣木梆子为击节乐器,曲调的快慢节奏由一副鼓板和梆子来指挥而得名,当地群众又称为“大戏”。已流行于江苏北部三、四百年,是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江苏省代表性剧种之一。 江苏梆子戏的表演继承了中国古代戏曲载歌载舞的传统,有自己艺术规律和整套的文学、...
遗产编号 ⅳ-8 所属地区 江苏 遗产级别 国家级 遗产类别 传统戏剧 申报人/单位 江苏省 申报日期 2006 【简介】 淮海戏旧称“淮海小戏”,是江苏省地方剧种。淮海戏流行于江苏省北部的连云港市、宿迁市的大部分乡镇和淮安、盐城两市北部县区的部分乡镇。源出于海州、沭阳、灌云一带流行的“拉魂腔”,因以三弦伴奏,又称“三括调”。早期是沿门说唱民间故事的“门头词”,清道光十年(...
遗产编号 ⅳ-11 所属地区 江苏 遗产级别 国家级 遗产类别 传统戏剧 申报人/单位 江苏省 申报日期 2006 杖头木偶戏于清朝同治年间由北流木偶艺人何十二及其子何旭山将其传入桂平市,并发展六代木偶艺人,有李派和温派之分。曾覆盖全市各乡镇,演出场地多设于各乡镇文化站。 杖头木偶戏以演唱古代的历史题材、历史故事、历史人物为主,如《武松打虎》、《薛丁山》、《岳飞传》等。19...
遗产编号 ⅳ-4 所属地区 安徽·池州·东至县 遗产级别 省级 遗产类别 传统戏剧 申报人/单位 池州市东至县 申报日期 2006 文南词简介 文南词又称文词戏、文词腔,是一种流行于安徽池州市的东至县、安庆市的宿松县等地的古老的戏曲剧种,素有黄梅戏姐妹 腔之称,被誉为中国戏曲的“活化石”。2006年,文南词被列为安徽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戏剧类项目。 文南词历史 ...
遗产编号 ⅳ-5 所属地区 安徽·池州·东至县 遗产级别 省级 遗产类别 传统戏剧 申报人/单位 池州市东至县 申报日期 2006 东至县木塔乡是安徽省东南大门,自古以来是皖赣交界的边贸重镇,亦是皖南山区经济、文化、信息中心。商贾往来,商贸发达,为木塔带来徽州文化和浮瑶文化的交融与积淀,形成独具特色的皖赣边界文化,底蕴深厚,璀璨夺目。 木塔“鸡公调”-安徽省东至县首批非物质...
遗产编号 iv―2 所属地区 安徽·滁州·凤阳县 遗产级别 省级 遗产类别 传统戏剧 申报人/单位 滁州凤阳县文化馆 申报日期 2006 凤阳花鼓戏:是“凤阳三花”(凤阳花鼓、花鼓灯、花鼓戏)之一,因起源于凤阳县长淮卫,故又称“卫调花鼓戏”。 清代中叶,长淮卫一带盛行一种在山歌、号子的基础上形成的曲调,常被作为花鼓灯文场中的主要曲调来演唱,后来,艺人们吸收泗州戏与外来剧种的...
遗产编号 所属地区 河南·新乡 遗产级别 市级 遗产类别 传统戏剧 申报人/单位 新乡 申报日期 2007 祥符调,豫剧的一个分支,是中国戏剧艺术璀璨星河中的一颗明星,是戏剧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 明代时,开封曾一度被朱元璋定为陪都,名叫“北京”,并封其第五子朱??为周王,豪华富丽的周王府便坐落在北宋故宫上。当时,开封仍是一座繁华的都市,同时也是全国的戏曲中心之一。 ...
遗产编号 所属地区 河南·新乡 遗产级别 市级 遗产类别 传统戏剧 申报人/单位 申报日期 2007 【落腔】 流行于河南北部(安阳、内黄、清丰)一带,由地方民歌小调发展而成,以其曲调轻快欢乐,故名"乐腔",主要伴奏乐器为皮胡、竹笛等,游场音乐类似河南曲子,剧目多为家庭生活小戏,如《借????》等,文词通俗,表演富有生活气息。
遗产编号 所属地区 河南·新乡 遗产级别 市级 遗产类别 传统戏剧 申报人/单位 新乡 申报日期 2007 二夹弦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地方戏曲剧种,起源于河北,发展于山东菏泽,曾广泛流行于苏、鲁、豫、皖四省边界地区,在菏泽,济宁,徐州,亳州,淮北,阜阳,宿州都很流行。解放后在亳县受到重视,得以迅速发展,并逐步形成自己的特点,目前仍兴盛不衰,成为亳州最受广大群众欢迎的两个主要剧种之一...
遗产编号 ⅳ-1 所属地区 河南·三门峡·灵宝市 遗产级别 市级 遗产类别 传统戏剧 申报人/单位 灵宝市 申报日期 2007 皮影是一种以灯光照射用皮革镂刻而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戏曲故事为主的表演艺术,是我国传统的民间艺术。 灵宝道情皮影源于明而盛于清。 灵宝皮影制作所用材料为动物皮革,以驴皮和牛皮为多,其中黄牛皮制作的皮影质量最好。其制作方法为:将牛皮在冷水中浸泡6天左...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