杖头木偶戏_非物质文化遗产_传统戏剧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遗产编号 ⅳ-11 所属地区 江苏

 

  遗产级别 国家级 遗产类别 传统戏剧

 

  申报人/单位 江苏省 申报日期 2006

 

  杖头木偶戏于清朝同治年间由北流木偶艺人何十二及其子何旭山将其传入桂平市,并发展六代木偶艺人,有李派和温派之分。曾覆盖全市各乡镇,演出场地多设于各乡镇文化站。

 

  杖头木偶戏以演唱古代的历史题材、历史故事、历史人物为主,如《武松打虎》、《薛丁山》、《岳飞传》等。1964年后,开始移植、改编、创作了反映现代内容的木偶戏,如《石敢当》、《南海长城》等,其表现形式是自作木偶、器具、道具,单人操作木偶进行演唱表演,将故事进行即兴式的发挥表演,现已将这种“爆肚戏”变成剧本化的表演。先打锣鼓后演唱、表演。唱腔用“??”字或“哪”字拉腔、收腔。唱词可用二句头、三句、四句头或不等句;可押韵或不押韵;可七言句或非七言句。无特定腔调,可自我发挥或创新。如温健仁自创温派新腔――“五合腔”(即单、对、插、接、合五种);可兼用粤剧小曲、白榄、木鱼、龙舟等唱腔。单人演奏击乐配合台上表演。设木偶表演棚作表演戏台无布景,用布幕作背景。

 

  杖头木偶戏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深受欢迎的地方戏艺术,但现已面临失传的境地。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