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遗产编号 ⅳ-9 所属地区 江苏·南通·通州市 遗产级别 省级 遗产类别 传统戏剧 申报人/单位 江苏省通州市 申报日期 2006 通剧是南通地方戏曲剧种。它源于上僮子。所谓“僮子”即民间职业巫师,发源于楚越的“以舞降神”的巫觋与当地的方言、文化、风俗、民情交融,同化逐渐形成了有鲜明南通地方色彩的古巫觋的另一个分支──南通僮子。僮子在乡间从事迷信活动上僮子的过程中,把具有一定故事...
遗产编号 ⅳ-10 所属地区 江苏·南京·高淳县 遗产级别 省级 遗产类别 传统戏剧 申报人/单位 江苏省高淳县 申报日期 2006 高淳最古老的戏台为元朝万寿戏台;源于元末明初的《高淳阳腔目连戏》,在全国各类古剧种占有一席之地。 高淳最古老的戏台叫万寿台。它位于固城镇南约五里的刘家陇村,始建元朝延?v元年,即公元1314年。因历史悠久,又称万年戏台。 高淳的戏曲艺术...
遗产编号 ⅳ-2 所属地区 陕西·安康·旬阳县 遗产级别 市级 遗产类别 传统戏剧 申报人/单位 安康市旬阳县 申报日期 2006 旬阳"八步景"有过八种叫法。分别是:"八步景"、"八布景"、"八不就"、"八不救"、“八不紧”、“巴不紧”、"巴不就"、"八摆景".据现有史料文字记载的就是这八种。这样有趣的八种叫法,它们既可以独立成名,亦能浑然一体,各名还有民俗口语的韵律,读起来顺...
遗产编号 ⅳ-4 所属地区 陕西·汉中·洋县 遗产级别 市级 遗产类别 传统戏剧 申报人/单位 洋县文化馆 申报日期 2006 皮影传入洋县,形成独一无二的“洋县碗碗腔”,已有300多年历史。该地方剧种因角色、布景皆用上等牛皮刻制,故称“皮影”。主要在夜间用油灯、汽灯、电灯光反照特制透明细纱幕形成影像而观赏,老百姓俗称“灯影”。用小铜碗作为主要击节乐器伴奏。洋县皮影吸取了外地弦板...
遗产编号 ⅳ-1 所属地区 四川·巴中 遗产级别 省级 遗产类别 传统戏剧 申报人/单位 巴中市巴州区文化馆 申报日期 2006 “巴中皮影”,指流传于巴中市境内的一种民间皮雕传统戏剧人物的工艺美术和民间皮影戏演出两大部分。 这里所指的“工艺美术”是指皮影人物的雕刻制作。选择放血而死的大黄牛皮经过“发汗”、“浸泡”、“刮毛”、“去筋”、“绷伸晾干”、“下料”,待雕刻制作。绘...
遗产编号 ⅳ-2 所属地区 四川·南充 遗产级别 省级 遗产类别 传统戏剧 申报人/单位 南充市四川省大木偶剧院 申报日期 2006 我国的木偶戏有着悠久的历史,它始于汉,兴于唐,到宋时就相当盛行了。南充地区的木偶戏有川北大木偶与京木偶,二者都是杖头木偶,此外还有指戏木偶,即被单戏。京木偶较小,川北大木偶较大,京木偶与流行于其它地区的京木偶相同,而川北大木偶则风格别具,颇有特色。...
遗产编号 ⅳ-3 所属地区 四川·广安·邻水县 遗产级别 省级 遗产类别 传统戏剧 申报人/单位 广安市邻水县文化体育局 申报日期 2006 木偶戏作为一种戏曲艺术,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古时,人们把木偶戏称傀儡、魁儡子、窟儡子,用它来表演的戏剧叫木偶戏。始于汉朝,兴于唐代,盛于宋代,距今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木偶艺术日臻完善,种类也名目繁多。后来,在街头各地出现了一种木...
遗产编号 ⅳ-5 所属地区 四川·广元 遗产级别 省级 遗产类别 传统戏剧 申报人/单位 广元市射箭乡人民政府 申报日期 2006 这是流传在四川民间的一种习俗文化。 在四川省广元市西部山区射箭乡一带,流传着一种旨在许愿祈告的民间傩戏――“花花愿戒”。因由于它长期流传于射箭乡地区,人们习以“射箭提阳戏”相称。 关于射箭提阳戏的起因:传说:当年唐玄宗魂游地府时,亲眼目睹...
遗产编号 ⅳ-11 所属地区 广西·来宾 遗产级别 国家级 遗产类别 传统戏剧 申报人/单位 广西省来宾市 申报日期 2006 师公戏,是壮族人民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也是广西流行最广泛的剧种之一。在桂中、桂南的乡村集镇,都有民间师公戏剧团活动的身影。 师公戏源于傩祭古俗。乡人俗你“唱师”、“跳师”。师公是当地民间祭礼的主持者,在祭祀活动进行时,以演唱或舞蹈伴之、使祭把活动娱...
遗产编号 ⅳ-12 所属地区 广西·柳州·三江侗族自治县 遗产级别 国家级 遗产类别 传统戏剧 申报人/单位 广西省三江侗族自治县 申报日期 2006 【介绍】 在湖南、贵州、广西三省的毗连地区,剧住着我国的少数民族――侗族。当地活跃着一种深受侗族人民喜爱的少数民族戏剧形式――侗戏。 【历史】 在清嘉庆、道光年间,贵州黎平贯洞的著名歌师吴文彩,便是以侗族大歌、琵...
遗产编号ⅳ-3所属地区山西·晋城·泽州县 遗产级别县级遗产类别传统戏剧 申报人/单位晋城市泽州县申报日期2006 泽州秧歌也叫干板秧歌。即光用武场音乐,不用丝弦伴奏,全居一唱到底,没有道白,唱腔优美易学,唱词明白如话,朗朗上口,高、中、低音均能演唱,乐器以鼓、小鼓、锣、小钹、镲、梆、木梆等为主。 泽州秧歌的历史比较悠久,约在清乾隆晚年(1795年前)泽州秧歌吸收大量上党梆子...
遗产编号 ⅳ-4 所属地区 山西·晋城·高平市 遗产级别 市级 遗产类别 传统戏剧 申报人/单位 晋城市高平市 申报日期 2006 高平秧歌渊源于山西省高平市东南乡,流行于高平全境及晋城、陵川等邻近县份。演唱时只有梆子击节、锣鼓伴奏,故又称“千板秧歌”。由坐摊说唱发展为一个独立剧种。演员行当齐全,板式有十字腔(三三四)、夹四腔(三四三)、倒板、垛子、双名倒(三三七)、站板、落板、...
遗产编号 ⅳ-5 所属地区 山西·晋城·陵川县 遗产级别 县级 遗产类别 传统戏剧 申报人/单位 晋城市陵川县 申报日期 2006 (据长治文化丛书 1月24日)平腔秧歌实为“混场秧歌”,它流行于太行山巅的陵川县,发源城西北35里的东沟村,所以也叫“东沟秧歌”。据1963年版《陵川县志》记载:平腔秧歌是土生土长的民间艺术,在很早以前每逢春节、元宵节,人们且歌且舞、自唱自乐,于街头...
遗产编号 ⅳ-1 所属地区 山西·晋中 遗产级别 省级 遗产类别 传统戏剧 申报人/单位 山西省晋中市 申报日期 2006 晋剧,原名中路梆子,它是在蒲州梆子孕育下产生的一个剧种,起初主要活动在山西省中部地区,即清代的太原府、汾州府及平定州所辖的各县。后来,由于发展迅猛,流传地区逐步扩展,社会影响越来越大,直至成为今天山西省戏剧的代表剧种――晋剧。 起源探讨 关于中路梆子...
遗产编号 ⅳ-2 所属地区 山西·晋中·太谷县 遗产级别 省级 遗产类别 传统戏剧 申报人/单位 山西省太谷县 申报日期 2006 太谷秧歌是晋中盆地,以太谷为轴心,辐射周边 10余县的乡土小戏,是民间自编自演的小曲、杂说、歌舞、戏曲的综合体艺术。它以农村生活故事、民间习俗、传闻软事等为题材,以优美的曲调和表演形式,真实地反映人民生活。因此,深受广大人民的喜爱。它是我省戏曲花篮中...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