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遗产编号 ⅳ-15 所属地区 山西·长治 遗产级别 省级 遗产类别 传统戏剧 申报人/单位 长治市潞城市 申报日期 2006 1、上党落子(潞城市) 上党落子是流传于上党地区的地方剧种,潞城市是上党落子的主要发祥地。 上党位于山西省东南部,太行山南端,南通河南,东连河北,地处晋、冀、豫三角地带。“居太行山之巅,地形最高,与天为党。”所以古称上党。潞城位于长治市东北。殷...
遗产编号 ⅳ-16 所属地区 山西·运城 遗产级别 省级 遗产类别 传统戏剧 申报人/单位 运城市芮城县 申报日期 2006 线腔戏,又称线谱戏,最早出现于汉、唐代,繁盛于宋,距今已有千余年的历史。据考证,线腔的发源地为晋南芮城,曾流行于晋、秦、豫接壤的三角地带。 日寇侵华,生灵涂炭,线腔艺人多数弃业,在亡国的悲愤中,线腔几近绝响。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对挖掘民间艺术极为重...
遗产编号 ⅳ-17 所属地区 山西·吕梁 遗产级别 省级 遗产类别 传统戏剧 申报人/单位 吕梁市孝义市 申报日期 2006 孝义木偶戏流传在山西省吕梁孝义市及周边市县,是扎根于民间,具有浓郁乡土风情的地方特色剧种之一。 孝义木偶戏于宋代传入,属杖头木偶戏。其造型简洁粗犷,神态灵活生动,机关奇巧适用,极具北方特色。最初,木偶戏的曲调用孝义秧歌干板腔、皮腔,中路梆子(晋剧)演...
遗产编号 ⅳ-18 所属地区 山西·大同 遗产级别 省级 遗产类别 传统戏剧 申报人/单位 大同市 申报日期 2006 碓臼沟秧歌是一个有着数百年历史,古老的独具特色的民间小剧种,据初步考证,该剧种的文学、音乐结构源于明代,它是人们在放牧以及从事农业生产活动中相互传唱的民间小调,兼有中原的细腻和塞北的粗犷的演唱风格。据秧歌老艺人们讲,该秧歌是以“口传心授”的方式一代一代传下来的。...
遗产编号 ⅳ―3 所属地区 重庆·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 遗产级别 市级 遗产类别 传统戏剧 申报人/单位 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 申报日期 2006 端午节,在重庆市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阳戏的发源地――小河镇桃坡村游人如织,他们慕名前来欣赏被誉为戏剧活化石的“面具阳戏”。游客们无不为蕴藏在乡间的原生态传统音乐震撼陶醉。 流传在酉阳县境内,可追溯到殷商时期的面具阳戏,距今已经有...
遗产编号 ⅳ―5 所属地区 重庆·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 遗产级别 市级 遗产类别 传统戏剧 申报人/单位 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 申报日期 2006 阳戏是一种流行于湘西的地方小戏剧种。湘西古为楚地边陲,楚文化的许多精彩积淀在那些僻远的丛山峻岭之中。湘西还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这里居住着汉、土家、苗、侗、白、回、瑶、壮等多种民族。楚文化的余绪,少数民族的灿烂文化,都给阳戏以特别...
遗产编号 ⅳ―8 所属地区 重庆·巫山县 遗产级别 市级 遗产类别 传统戏剧 申报人/单位 巫山县 申报日期 2006 踩堂戏是流行于巫山县域邓家土家族乡、三溪乡的一种地方戏,普遍具有俚俗的民间色彩、浓郁的生活气息,大多由世代耕耘、土生土长的“下里巴人”自编自创,极富泥土气息和山野风情特色。 踩堂戏历史悠久,其根源可追溯到唐朝竹枝词时期,已有数百年的历史。踩堂戏传由皮影戏和...
遗产编号 ⅳ-35 所属地区 湖南·邵阳 遗产级别 市级 遗产类别 传统戏剧 申报人/单位 邵阳市 申报日期 2006 邵阳花鼓戏旧称“花鼓”或“花鼓戏”。湖南民间小戏剧种,兴起于旧时邵阳县境,本世纪五十年代开始称为邵阳花鼓戏。主要流行于现在的邵阳市和邵东、新邵、邵阳、隆回、洞口、新化等县市,以祁剧宝河派戏白结合邵阳地方语言为舞台语言。20世纪50年代命名为“邵阳花鼓戏”。邵阳花...
遗产编号 ⅳ-35 所属地区 湖南·常德·鼎城区 遗产级别 市级 遗产类别 传统戏剧 申报人/单位 常德市鼎城区 申报日期 2006 常德花鼓戏,是一种很有地方特色的湖南地方小戏剧种。流行于沅水、澧水流域以及湘北鄂南毗邻地区如常德全区、益阳、湘西、怀化的部分城镇,湖北南部的公安、石首、松滋、长阳、五峰、鹤峰等地。 在常德花鼓戏流行最盛的常德地区,古为三苗、南蛮之地,自古巫风...
遗产编号ⅳ-36所属地区湖南·张家界·永定区 遗产级别市级遗产类别传统戏剧 申报人/单位张家界市永定区申报日期2006 张家界阳戏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纵跨十五代!横跨湘鄂西,声驰九澧,誉满三湘!因张家界这块地方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张家界阳戏虽然属于北路阳戏,但有上河调,下河调之别!剧目表演并无多大的差别!但在音乐上则各具风格,自成一体! 阳戏是张家界土生土长的民族民间艺...
遗产编号 ⅳ-36 所属地区 湖南·湘西州 遗产级别 市级 遗产类别 传统戏剧 申报人/单位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凤凰县、吉首市 申报日期 2006 阳戏是一种流行于湘西的地方小戏剧种。湘西古为楚地边陲,楚文化的许多精彩积淀在那些僻远的丛山峻岭之中。湘西还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这里居住着汉、土家、苗、侗、白、回、瑶、壮等多种民族。楚文化的余绪,少数民族的灿烂文化,都给阳戏以特...
遗产编号 ⅳ-37 所属地区 湖南·衡阳·衡山县 遗产级别 省级 遗产类别 传统戏剧 申报人/单位 衡阳市衡山县 申报日期 2006 皮影戏又称“影子戏”。明代,多为一人班,用渔鼓伴唱。清代,为二人班,增加锣鼓、胡琴,谓“一套锣鼓一人打,一台菩萨一人耍”。节目由民间传说、历史故事、戏曲剧本改编,称“桥路”。 1984年,衡山县福田公社(今福田铺乡)有皮影担子15剧,世人30...
遗产编号 ⅳ―1 所属地区 甘肃·兰州·永登县 遗产级别 省级 遗产类别 传统戏剧 申报人/单位 兰州永登县 申报日期 2006 永登皮影戏是兰州市仅存的皮影戏,它表演的剧目跨越年代久远,剧情丰富,场面生动,形式灵活,抢救保护这一珍贵艺术迫在眉睫。传承发展这一民间艺术,对宣传兰州,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具有重要意义。据介绍,永登皮影戏现仅存龙泉寺镇童家窑村王德胜一家戏班能够演出,王德胜...
遗产编号 ⅳ―4 所属地区 甘肃 遗产级别 省级 遗产类别 传统戏剧 申报人/单位 省秦剧团 申报日期 2006 【秦腔简介】 秦腔又称乱弹,源于西秦腔,流行于我国西北地区的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地,又因其以枣木梆子为击节乐器,所以又叫“梆子腔”,俗称“桄桄子”(因以梆击节时发出“恍恍”声)。明末无名氏《钵中莲》传奇中使用了〔西秦腔二犯〕的曲牌,故知其源于甘肃。甘肃...
遗产编号 ⅳ―6 所属地区 甘肃·甘南州 遗产级别 省级 遗产类别 传统戏剧 申报人/单位 甘南州 申报日期 2006 “南木特”藏戏是流传于甘南夏河县一带的民族民间地方剧种之一,它产生于甘南拉卜楞寺,它兼顾了京剧与藏戏之优,是一个既不完全同于西藏戏,也不完全同于其它藏区戏剧的剧种。 “南木特”藏戏在产生之前,经历了较长的孕育时期。拉卜楞寺自1709处创建后,逐渐成为甘肃、...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