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遗产编号 ⅳ―15 所属地区 陕西·汉中 遗产级别 省级 遗产类别 传统戏剧 申报人/单位 汉中市 申报日期 2007 汉调桄桄,俗称“桄桄子”,因流行于陕西南部的汉中、安康一带,唱腔、道白吐字归韵以汉中方言音调(汉水流域群众的语音)为基础,又因用梆子击节发出“桄、桄”之声,又名“汉调桄桄”“桄桄戏”。又因其主要板式名称、旋律结构、主奏乐器等,和秦腔有许多相同之处,所以也称“南路...
遗产编号 ⅳ―17 所属地区 陕西·安康 遗产级别 省级 遗产类别 传统戏剧 申报人/单位 安康市 申报日期 2007 汉调二黄,习称“土二黄”、“山二黄”、“靠山黄”,或“二黄戏”。又因它是在汉水流域由西皮、二黄结合形成,故又多称“汉调”。解放初期,为与皮黄系统各剧种通用名称相统一,在安康地区又有“陕西汉剧”之称。 汉调二黄,是陕南地区仅次于南路秦腔(即汉调桄桄)的大型剧...
遗产编号 ⅳ―18 所属地区 陕西·安康·汉滨区 遗产级别 省级 遗产类别 传统戏剧 申报人/单位 安康市汉滨区 申报日期 2007 概述: 八岔戏,又称“七岔戏”、“花鼓戏”、“小调戏”、“岔口戏”。虽安康土生土长的艺术与外省流入的民间艺术融汇、衍化、丰富发展起来的。八岔戏分阴、阳两种。阴八岔为三、三、四的十字句,开头有“起板”,中间叙事有“诉板”,收尾有“落板”;阳八岔...
遗产编号 ⅳ―19 所属地区 陕西·安康·汉滨区 遗产级别 省级 遗产类别 传统戏剧 申报人/单位 安康市汉滨区 申报日期 2007 简介 道情戏是我国黄河流域流行的一种民间小戏,它起源于唐代道士所唱的“经韵”,宋代发展成为唱白相间的曲艺形式道情鼓子词。 清代乾隆年间的流传 清代乾隆年间,流传于晋北的说唱道情被搬上戏曲舞台,成为深受当地观众喜爱的一个戏曲品种。在...
遗产编号 ⅳ―22 所属地区 陕西·商洛·镇安县 遗产级别 省级 遗产类别 传统戏剧 申报人/单位 商洛市镇安县 申报日期 2007 “商州山窝窝,处处花鼓多”。商洛花鼓是商洛山区人民喜爱的一种地方小戏,盛行于镇安、山阳、丹风、商县一带。每到春节期间,几乎所有山寨、村落都要打花鼓。有的地方竟连打正、二两个月。男女老幼翻山越岭,争相观看,煞是热闹。 商洛花鼓也叫“跳花鼓”、“...
遗产编号 ⅳ-9 所属地区 湖北·荆门·钟祥市 遗产级别 省级 遗产类别 传统戏剧 申报人/单位 钟祥市 荆门市东宝区 申报日期 2006 梁山调是板腔体系的地方戏曲剧种,以瓮胡为主要乐器,属南方曲风格,其演出剧目大多为生活对子戏和折子戏,声腔为“咿咿腔”,板式有八板、横板、大字板和小字板。本腔为主要腔调。[2] 流行区域 梁山调主要流行于钟祥县、荆门县等县,曾一度讹...
遗产编号 ⅳ-6 所属地区 湖北·黄石·阳新县 遗产级别 省级 遗产类别 传统戏剧 申报人/单位 阳新县 申报日期 2006 是黄梅采茶戏传入湖北阳新后,与当地花灯戏相结合,约于清道光年间演变形成。与江西武宁、瑞昌的采茶戏互有影响,后吸收了汉剧的剧目和表演。唱腔有北腔、汉腔、叹腔、四句腔四大主腔,还有多种小调。解放前只有半职性的“呼拢班”,解放后,成立了专业剧团,对声腔、剧目进行...
遗产编号 ⅳ-2 所属地区 湖北·荆州 遗产级别 国家级 遗产类别 传统戏剧 申报人/单位 荆州市 申报日期 2006 简要描述 澧州荆河戏是在湘西北及湖北荆州、沙市等地流行的一个戏曲声腔剧种,因流传于长江荆河段而得名,历史上曾有上河路子、大班子、大台戏等名称,抗战期间又曾被叫作楚剧、汉剧、湘剧,1954年正式定名为荆河戏。 历史 荆河戏起于明初永乐年间,明末清...
遗产编号 ⅳ-4 所属地区 湖北·襄樊·襄阳区 遗产级别 省级 遗产类别 传统戏剧 申报人/单位 襄樊市襄阳区 宜城市 申报日期 2007 戏曲剧种。 流行于湖北北部襄阳、枣阳、宜城等十余县。约有一百多年历史。是在当地流行的民间说唱歌舞及民歌、小调基础上发展形成的。唱腔有桃腔、汉腔、四平、彩腔等。传统剧目多为民间生活小戏。清末民初,专业班社较多,后日渐衰落。解放后加上丝弦伴...
遗产编号 ⅳ-5 所属地区 湖北·十堰·竹溪县 遗产级别 省级 遗产类别 传统戏剧 申报人/单位 竹溪县 申报日期 2007 汉剧的又一个支派。流行于湖北郧阳地区。系清乾隆、嘉庆年间,鄂东的“二黄”戏传入鄂西北山区演变形式。盛行业余清唱(俗称“坐万字”),约在一百多年前出现专业班社,登台演出。声腔以西皮、二黄为主。剧目以“列国戏”、“三国戏”、“唐宋戏”居多。 山二黄又称汉...
遗产编号 ⅳ-19 所属地区 山西·朔州 遗产级别 省级 遗产类别 传统戏剧 申报人/单位 朔州市 申报日期 2006 “赛”是古代的祭祀活动,意在酬报神福,祈求平安。这一剧种是专为祭祀(赛)演出的,而且把戏剧活动和祭祀活动有机地融为一体,所以叫“赛”、“赛赛”,或“神赛”。 赛戏是个十分古老的剧种,晋北的乐户不知始于何朝何代,但其大量增加却是在明初,从而带来了赛戏的一度繁...
遗产编号 ⅳ-20 所属地区 山西·晋城 遗产级别 省级 遗产类别 传统戏剧 申报人/单位 晋城市城区 申报日期 2006 上党地区的皮黄腔,称上党二簧。它是一个独立的剧种,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当地人将其称为“土二簧”。 上党二簧的唱腔,分西皮、二簧两大种类,包括反一黄在内,总称皮黄,属板腔体。西皮有原板、西皮二板(分慢、中、快)、散板、摇板;二簧有正二簧、反二簧、原板二、...
遗产编号 ⅵ-2 所属地区 云南 遗产级别 省级 遗产类别 传统戏剧 申报人/单位 大理州 申报日期 2006 白剧主要流传于大理白族自治州及丽江市部分白族聚居地区。 白剧原名“吹吹腔剧”,是大理地区白族演唱的一个古老剧种,与明代的弋阳腔有渊源关系。白剧音乐包括唱腔音乐和伴奏曲谱两大部分。唱腔音乐由吹吹腔和大本曲两大类组成,同时还吸收改编了部分民间乐曲;伴奏音乐包括传统吹吹...
遗产编号 ⅵ-3 所属地区 云南 遗产级别 省级 遗产类别 传统戏剧 申报人/单位 楚雄州 申报日期 2006 彝剧主要流传于楚雄彝族自治州境内的彝族聚居地区和云南省内部分彝族自治县。 彝族最早的戏剧演出活动始于1947年,原楚雄州大姚县直苴乡(现属永仁县)小学教师用彝族歌舞编演过节目,但未普及。新中国建立后,一批革命歌曲和文艺节目传入彝族地区,一些有文化的彝族青年受其影响...
遗产编号 ⅵ-4 所属地区 云南 遗产级别 省级 遗产类别 传统戏剧 申报人/单位 昆明市、凤庆县 申报日期 2006 宜良滇剧 昆明市宜良县滇剧演出的年代较早。据《曲靖地区戏曲志》记载,清末民初,宜良县就有陈维纯组建的滇剧班子,主要演折子戏,也演出根据民间故事改编的条纲戏。由于演出活动较频繁,就在当地培养了一大批滇剧艺人。1953年,宜良成立了“协兴滇剧社”,把一些分散在...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