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遗产编号 ⅳ―9 所属地区 浙江·宁波·宁海县 遗产级别 国家级 遗产类别 传统戏剧 申报人/单位 浙江省宁海县 申报日期 2006 宁海平调是浙江古老的地方戏曲剧种之一,属于新昌调腔的分支,起源于明末清初,以宁海为中心,流行于象山、黄岩、温岭、临海、仙居、天台、奉化等地,至今已有三四百年的历史。它有《小金钱》、《金牛岭》、《潞安洲》、《天门阵》、《白门楼》、《御笔楼》、《百花赠...
遗产编号 ⅳ―10 所属地区 福建·三明·永安市 遗产级别 国家级 遗产类别 传统戏剧 申报人/单位 福建省永安市 申报日期 2006 永安大腔戏形成于明代中期,是弋阳腔的一个流派,因是“大锣大鼓唱大戏,大嗓子唱高腔”,故称大腔戏。明景泰年间,福建省永安市青水畲族乡丰田村熊氏家族年年派人到江西石城祭祖,并向当地艺人学习弋阳腔,而后结合本地的山歌、小调及道士音乐,创立了大腔戏班。随...
遗产编号 ⅳ―11 所属地区 福建·南平·政和县 遗产级别 国家级 遗产类别 传统戏剧 申报人/单位 福建省政和县 申报日期 2006 四平戏又名四评戏、四坪戏、四棚戏、四蓬戏,系由明代中叶流行的四大声腔之一的弋阳腔演变而来,嘉靖年间盛行于徽州(安徽省歙县)一带,明末清初传入闽东北大山深处的政和,在政和县杨源乡及屏南县龙潭乡以历史原貌完整地延续至今。 四平戏的传统剧目有《荆...
遗产编号 ⅳ―12 所属地区 重庆 遗产级别 国家级 遗产类别 传统戏剧 申报人/单位 重庆市 申报日期 2006 川剧流行于四川省、重庆市及云南、贵州、湖北省的部分地区,是中国西南部影响最大的地方剧种。它主要有高腔、胡琴、弹戏、昆曲、灯调五种声腔,是明末清初以来中国戏曲声腔剧种演变历史的一个缩影。明末清初,昆曲、弋阳腔、青阳腔、陕西梆子、湖北汉调、徽调等声腔流入四川,乾隆、嘉庆...
遗产编号 ⅳ―13 所属地区 湖南·衡阳 遗产级别 省级 遗产类别 传统戏剧 申报人/单位 湖南省衡阳市 申报日期 2006 湘剧是湖南省最主要的地方声腔剧种,流行于湘南东部17个县市及赣南西部和广东的坪石、岐门、乐昌、桂头、犁市、韶关等地。因它曾以长沙、湘潭为活动中心,故又称长沙湘戏。湘剧融合有昆腔、高腔、弹腔及杂曲小调等多种声腔,明初至嘉靖年间,传入湖南的昆腔和弋阳腔与当地方...
遗产编号 ⅳ―14 所属地区 江西·抚州·广昌县 遗产级别 国家级 遗产类别 传统戏剧 申报人/单位 江西省广昌县 申报日期 2006 广昌孟戏是一种以孟姜女哭长城为题材的戏曲,流行于江西省广昌县境内,俗称孟戏,又名盱河戏,约起源于明初,至今已传承演出了五百余年。孟戏用高腔演唱,经专家考证,其唱腔是明代四大声腔之首的海盐腔遗响。广昌原有三路孟戏,赤溪曾家孟戏和大路背刘家孟戏两路现...
遗产编号 ⅳ―8 所属地区 陕西·渭南·华阴市 遗产级别 省级 遗产类别 传统戏剧 申报人/单位 渭南市华阴市 申报日期 2007 华阴迷胡的历史渊源 迷胡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以其音乐旋律来看,它与先秦时期的郑声应该有不解的传承血缘。 华阴古属郑国,诗经上说的郑声是当时流传于民间的民歌小调。由于这种曲调委婉缠绵,有一定情感诱惑力,遭到了一些以雅正为尚的士大夫阶层的非议...
遗产编号 ⅳ―9 所属地区 陕西·渭南·富平县 遗产级别 省级 遗产类别 传统戏剧 申报人/单位 渭南市富平县 申报日期 2007 阿宫腔,也称北路秦腔。因唱腔具有翻该遏低的艺术特点,亦称遏宫腔。流行于礼泉、富平、兴平、咸阳、泾阳、三原、乾县、高陵、耀县、铜川、临潼等地。 阿宫腔原为皮影形式演出,1960年搬上大舞台,在常腔、表演、音乐伴奏以及舞台美术方面进行了较大的改革,...
遗产编号 ⅳ―10 所属地区 陕西·渭南·合阳县 遗产级别 省级 遗产类别 传统戏剧 申报人/单位 渭南市合阳县 申报日期 2007 合阳提线木偶戏是合阳县独有的古老地方剧种,民间俗称“线戏”“线猴”“线胡”或“小戏”,1957年后为了和搬上大舞台由人扮演的大戏相区别,一度曾称为“线腔戏”。它的音乐、唱腔、道白、偶人造型及舞台艺术都别具一格。线戏的渊源十分久远。一般说法是“起于汉...
遗产编号 ⅳ―11 所属地区 陕西·渭南·合阳县 遗产级别 省级 遗产类别 传统戏剧 申报人/单位 渭南市合阳县 申报日期 2007 “跳戏”又叫“跳调”“调调戏”“调戏”或“锣鼓杂戏”,是独存于合阳县的古老地方剧种,被誉为“研究中国戏曲发展史的活化石之一”。“跳戏”属社戏性质,演出时没有唱腔,不用弦乐伴奏,只用大锣、大鼓、铙钹和唢呐,演出者用“说”“吟”完成“唱”“白”任务,...
遗产编号 ⅳ―12 所属地区 陕西·渭南·华县 遗产级别 省级 遗产类别 传统戏剧 申报人/单位 ⅳ―12 申报日期 2007 华州秧歌曲调优美,生活气息浓,深受广大群众喜爱和欢迎。它拥有许多迷人的曲调。从搜集整理的音乐资料来看 ,约有四、五十个。常用“6”调式,构成欢乐、轻快、活泼的情感,给人鲜明、开朗的感觉。在其发展过程中,也从当地的姊妹戏曲音乐中吸收了某些旋律,更加丰富了秧...
遗产编号 ⅳ―13 所属地区 陕西·渭南·大荔县 遗产级别 省级 遗产类别 传统戏剧 申报人/单位 渭南市大荔县 申报日期 2007 同州梆子的所在区域及地理环境 大荔县古称同州,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底蕴丰厚。境内现有“大荔猿人遗址”、“沙苑文化遗址”、“魏长城遗址”、“八鱼石墓群”和丰图义仓、贷祠岑楼等历史文化古迹20余处:同州梆子、碗碗腔等戏曲品种,面花、泥人雕塑享誉中...
遗产编号 ⅳ―19 所属地区 山西·运城 遗产级别 国家级 遗产类别 传统戏剧 申报人/单位 山西省运城市 申报日期 2006 蒲州梆子明末清初形成于晋、陕、豫交界地带的蒲州,主要流行于山西南部及陕西、河南、甘肃、青海等省的部分地区。它是我国古老的梆子腔剧种之一,初期民间称为乱弹或梆子腔,清代中叶称山陕梆子,民国初年称蒲州梆子,20世纪30年代起简称蒲剧。蒲州梆子剧目众多,现在已...
遗产编号 ⅳ―21 所属地区 山西·晋城 遗产级别 国家级 遗产类别 传统戏剧 申报人/单位 山西省晋城市 申报日期 2006 一、简要描述 上党梆子是山西省四大梆子之一,流行于山西东南部。它在道光年间称为本地土戏,1934年赴省城太原演出时称作上党宫调,1954年定名为上党梆子。上党梆子以演唱梆子腔为主,兼唱昆曲、皮黄、罗罗腔、卷戏,俗称"昆梆罗卷黄".它在清代乾隆中后期...
遗产编号 ⅳ―24 所属地区 河南·南阳·内乡县 遗产级别 国家级 遗产类别 传统戏剧 申报人/单位 河南省内乡县 申报日期 2006 一、简要描述 宛梆是一个稀有的地方戏曲剧种,它生长并流布在河南西南部的南阳及周边广大地区,早期人们称它为唧唧梆、老梆子、南阳梆子等,因南阳古称为"宛",故1956年南阳行署正式将其命名为"宛梆".宛梆是明末清初陕西的东路秦腔(同州梆子)传入...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