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遗产编号ⅳ―50所属地区河南·濮阳 遗产级别国家级遗产类别传统戏剧 申报人/单位河南省濮阳市申报日期2006 四平调是由苏北花鼓演变而成的,在民间曾有“四拼调”的俗称,1930年左右由化装演唱演变为登台着戏装演唱。 四平调以花鼓为基础,同时又大量吸收了其他姊妹剧种的艺术营养,形成了具有浓厚地域特点的艺术风格。女声在质朴之中不失委婉俏丽,男声则高昂豪放、刚柔兼备,保留着较强的...
遗产编号ⅳ―51所属地区辽宁·沈阳 遗产级别省级遗产类别传统戏剧 申报人/单位辽宁省沈阳市申报日期2006 评剧原名蹦蹦戏、落子戏,又名平腔梆子戏,简称平戏,1935年正式使用评剧的名称。它流行于北京、天津、河北及东北等地,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1910年前后,以成兆才为首的蹦蹦戏艺人以河北省东部滦州一带的对口“莲花落”为基础,吸收东北二人转的音乐和剧目,后来又吸收京剧、皮影、大鼓...
遗产编号ⅳ―51所属地区河北·唐山·滦南县 遗产级别国家级遗产类别传统戏剧 申报人/单位河北省滦南县申报日期2006 评剧原名蹦蹦戏、落子戏,又名平腔梆子戏,简称平戏,1935年正式使用评剧的名称。它流行于北京、天津、河北及东北等地,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1910年前后,以成兆才为首的蹦蹦戏艺人以河北省东部滦州一带的对口“莲花落”为基础,吸收东北二人转的音乐和剧目,后来又吸收京剧、...
遗产编号ⅳ―52所属地区河北·邯郸·武安市 遗产级别国家级遗产类别传统戏剧 申报人/单位河北省武安市申报日期2006 武安平调落子是武安平调和武安落子的总称,武安平调和武安落子是河北省武安市独有的两个地方剧种,经常在一起演出,习惯上合称武安平调落子。武安平调落子流传于河北省南部的邯郸、邢台,河南省北部的安阳、新乡及山西省东南部的长治等地区。 武安平调俗称大戏,约产生于明末清...
遗产编号ⅳ-30所属地区湖北·武汉 遗产级别市级遗产类别传统戏剧 申报人/单位湖北省武汉市申报日期2006 汉剧旧称楚调、汉调,又名楚腔、楚曲,初步形成于清代康乾年间,至嘉道年间走向进一步成熟,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它流行于湖北,远及湘、豫、川、陕、粤、皖、赣、黔、晋等省的部分地区。 汉剧声腔以西皮、二簧为主,首创皮簧合流,丰富完善了板腔体音乐的表现功能。其曲牌有四百余首,包括...
遗产编号ⅳ―31所属地区陕西·安康 遗产级别国家级遗产类别传统戏剧 申报人/单位陕西省安康市申报日期2006 汉调二簧又称陕二簧、山二簧,是陕西第二大剧种,流行于陕西的安康、汉中、商雒、西安及四川、甘肃、湖北的部分地区。它源自陕南汉江流域的山歌、牧歌、民歌,清代初叶受秦腔影响,并吸收昆曲、吹腔、高拨子等曲调,糅合当地方言,形成了独立的声腔剧种,原来用双笛伴奏,笛以竹作“簧”,故称...
遗产编号ⅳ―53所属地区浙江·绍兴·嵊州市 遗产级别国家级遗产类别传统戏剧 申报人/单位浙江省嵊州市申报日期2006 越剧流行于浙江、上海、江苏等许多省、市、地区,它发源于浙江省绍兴地区嵊县一带,清末在曲艺“落地唱书”的基础上吸收余姚滩簧、绍剧等曲种、剧种的剧目、曲调、表演艺术而初步成型,当时称为“小歌班”或“的笃班”。1916年进入上海时称为“绍兴文戏”,1930年以后又发展成...
遗产编号ⅳ―54所属地区上海 遗产级别国家级遗产类别传统戏剧 申报人/单位上海市申报日期2006 沪剧是上海的代表性剧种,流行于上海、苏南及浙江杭、嘉、湖地区。它起源于浦江两岸的田头山歌和民间俚曲,在流传中受到弹词及其他民间说唱的影响,演变成说唱形式的滩簧。清代道光年间,浦江一带的滩簧发展为二人自奏自唱的“对子戏”和三人以上演员装扮人物、另设专人伴奏的“同场戏”。1898年,已有...
遗产编号 ⅳ―56 所属地区 江苏·扬州 遗产级别 国家级 遗产类别 传统戏剧 申报人/单位 江苏省扬州市 申报日期 2006 扬剧原名维扬戏,俗称扬州戏,流行于江苏省的扬州、镇江地区和安徽省的部分地区及南京、上海一带。它以扬州民间歌舞小戏花鼓戏和苏北民间酬神赛会时由男巫扮演的香火戏为基础,吸收扬州清曲、地方民歌小调而最终成型。1911年,苏北香火戏由扬州进入上海,改称“维扬大班...
遗产编号 ⅳ―57 所属地区 安徽·六安 遗产级别 国家级 遗产类别 传统戏剧 申报人/单位 安徽省六安市 申报日期 2006 庐剧原名“倒七戏”,是安徽省主要的地方声腔剧种之一。它流行于安徽境内皖中、皖西、沿江的大片地区和江南的部分地区。庐剧是在皖西大别山一带的山歌、合肥门歌、巢湖民歌、淮河一带的花灯歌舞的基础上吸收锣鼓书、端公戏、嗨子戏的唱腔发展而成的,因其创作、演出中心在皖...
遗产编号 ⅳ-58 所属地区 湖北 遗产级别 市级 遗产类别 传统戏剧 申报人/单位 湖北省 申报日期 2006 楚剧旧称哦呵腔、黄孝花鼓戏、西路花鼓戏,清代道光年间鄂东流行的哦呵腔与黄陂、孝感一带的山歌、道情、竹马、高跷及民间说唱等融合,形成一个独立的地方声腔剧种,1926年改称楚剧,距今已有一百五十余年的历史。楚剧主要流行于武汉、孝感、黄冈、荆州、咸宁、宜昌、黄石七地市四十余...
遗产编号 ⅳ-60 所属地区 湖北·黄岗·黄梅县 遗产级别 市级 遗产类别 传统戏剧 申报人/单位 湖北省黄梅县 申报日期 2006 黄梅戏起源于湖北黄梅,原名黄梅调、采茶戏等,现流布于安徽省安庆市、湖北省黄梅县等地。 清末湖北省黄梅县一带的采茶调传入毗邻的安徽省怀宁县等地区,与当地民间艺术结合,并用安庆方言歌唱和念白,逐渐发展为一个新的戏曲剧种,当时称为怀腔或怀调,这就是...
遗产编号 ⅳ―61 所属地区 陕西·商洛 遗产级别 国家级 遗产类别 传统戏剧 申报人/单位 陕西省商洛市 申报日期 2006 商洛花鼓民间通称花鼓子、地蹦子,流行于陕西省商洛地区。清光绪三年湖北郧阳遭受水灾,大批灾民进入商洛地区,带来了郧阳流行的花鼓戏。后花鼓戏逐渐改用商洛地区方言演唱,并吸收了许多商洛的民歌小调,最终形成商洛花鼓。 因其流行地域和语音的不同,商洛花鼓逐渐...
遗产编号 ⅳ―62 所属地区 安徽·宿州 遗产级别 国家级 遗产类别 传统戏剧 申报人/单位 安徽省宿州市 申报日期 2006 泗州戏是安徽省四大剧种之一,原名拉魂腔,流行于安徽淮河两岸,距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它与山东的柳琴戏、江苏的淮海戏同是由“拉魂腔”发展而来,彼此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血缘关系。泗州戏的形成说法不一,许多人认为它发源于苏北海州一带,原是当地农民以“猎户腔”和“太...
遗产编号 ⅳ―62 所属地区 安徽·蚌埠 遗产级别 国家级 遗产类别 传统戏剧 申报人/单位 安徽省蚌埠市 申报日期 2006 泗州戏是安徽省四大剧种之一,原名拉魂腔,流行于安徽淮河两岸,距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它与山东的柳琴戏、江苏的淮海戏同是由“拉魂腔”发展而来,彼此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血缘关系。泗州戏的形成说法不一,许多人认为它发源于苏北海州一带,原是当地农民以“猎户腔”和“太...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