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遗产编号ⅸ-1所属地区湖北·武汉·江汉区 遗产级别市级遗产类别传统医药 申报人/单位江汉区申报日期2007 汉口叶开泰中药店始创于1637年(明崇祯十年),有385年的历史。叶开泰的先祖叶文机从江苏来汉口,在大码头鲍家巷赁一店屋,悬壶应诊,是为“叶开泰”之始。此后相传17代,前店后厂。从清乾隆至咸丰百余年间,自设作坊,狠抓质量。所有自制成药,进药时无不严格把关,使用道地药材,绝对...
遗产编号ⅸ-2所属地区湖北·武汉·武昌区 遗产级别市级遗产类别传统医药 申报人/单位武昌区申报日期2007 主要内容: 武汉马应龙创始于公元1582年(明朝万历十年),创始人马金堂于河北定县(今河北定州市)开办小型眼药铺,创制“八宝”眼药。至清乾隆年间,马金堂的后人马应龙将“八宝眼药”定名为“马应龙定州眼药”。四百多年来,马应龙制药传统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特征:马应...
遗产编号ⅸ-9所属地区四川·甘孜州 遗产级别国家级遗产类别传统医药 申报人/单位中央,四川,西藏申报日期2006 藏医药学是民族优秀文化的瑰宝之一,也是中国传统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仅次于中医中药而有系统理论的民族医药,有着丰富的内容和浩瀚的医学文献,几千年来为我国藏区人民的健康和繁衍昌盛出了重要贡献。 西藏的药材资源丰富,药用动植物有1000多种,占全国药用动植物种类的...
遗产编号ⅸ-1所属地区湖北·十堰 遗产级别省级遗产类别传统医药 申报人/单位十堰申报日期2007 武当山是著名的道教圣地,也是一座天然药库。经普查,李时珍《本草纲目》一书中记载的1892种中草药中,武当山就有417种。武当山道教医药遗产十分丰富,现在还生长着蔓陀萝花、七叶一枝花、头顶一棵珠等稀有珍贵药材。近年来,湖北省十堰市卫生局和武当山特区高度重视道教医药遗产的挖掘整理与开发,...
遗产编号ⅸ-10所属地区湖北·荆州·洪湖市 遗产级别省级遗产类别传统医药 申报人/单位洪湖市申报日期2007 “麝火疗法”是洪湖中医院已故老中医周承明先生的一种灸、贴同用的祖传疗法。作为一种独特的中医药疗法在洪湖市中医医院收治的风湿病患者中得到了广泛的临床应用。 麝火疗法是通过火灸、敷贴膏药、内食发物及饮用药酒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 本疗法是一种灸贴同用、内外并治的综...
遗产编号ⅶ―1所属地区宁夏 遗产级别省级遗产类别传统医药 申报人/单位杨华祥申报日期2006 回族汤瓶八诊养生坊源自中医学和回回医学,与汤瓶七式拳并生,属民间传统的“内病外治”保健疗法。 汤瓶八诊医学的经络原理出于《黄帝内经•素问•经络论篇》:“经有常色而络无常变”之说,《黄帝内经•灵枢•经络》“卒口僻,为之三拊而已”临床手法,《汉马王堆医书•导引图》;其与回族医学暨回族武...
遗产编号ⅶ―2所属地区宁夏·吴忠 遗产级别省级遗产类别传统医药 申报人/单位吴忠申报日期2006 张氏回医正骨已有130余年的历史了,远在清朝同治年间,张氏的祖辈就背着药箱走街串巷在民间行医看病,并以良好的疗效,在民间一直享有较高声誉。张氏回医正骨治疗骨伤时,不开刀,不打石膏,不用金属物穿刺牵引,使患者可免受手术之苦,就能治疗各种骨折。 张氏回医正骨在治疗骨伤时,采用手法复...
遗产编号ⅸ-1所属地区山西·太原 遗产级别省级遗产类别传统医药 申报人/单位太原市尖草坪区申报日期2006 傅山养生健身术――药膳“八珍汤”,俗名“头脑”,是一种对养生健体有十分功效的清真食品,自明崇祯年间由傅山先生创立以来,在太原地区传承了已370多年,是太原地区独具特色的地方名吃。 傅山是我国一代名医,他医德高尚、医术精湛,以关心百姓生命疾苦,提高百姓身心健康为己任,将...
遗产编号ⅸ-2所属地区山西·晋中 遗产级别省级遗产类别传统医药 申报人/单位晋中市太谷县申报日期2006 龟龄集是我国产生最早且流传至今保存完好的唯一的中药复方升炼剂,为我国中成药历史宝库的珍贵遗产。以独特的传统升炼技术炼制而成,迭经四个多世纪的实践,功效卓著,被我国古今医学界誉为“补王龟龄集”。 明代中叶(公元1522年),嘉靖帝即位,颁发诏书广集长生不老药,方士邵元节和...
遗产编号ⅳ―32所属地区福建·三明·泰宁县 遗产级别国家级遗产类别传统戏剧 申报人/单位福建省泰宁县申报日期2006 梅林戏俗称土戏、土京戏,是福建省地方戏曲剧种之一,流行于泰宁、将乐、顺昌、邵武、光泽等地。清代乾嘉年间,徽调经浙江、江西两路传入泰宁后,与当地方言和民歌小调、道教音乐相融合,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剧种。其道白采用当地官话,唱腔以乱弹、西皮、下江为主。 梅林戏的唱腔优美...
遗产编号ⅳ―33所属地区福建·龙岩 遗产级别国家级遗产类别传统戏剧 申报人/单位福建省龙岩市申报日期2006 闽西汉剧是福建省主要的地方戏曲剧种之一,属西皮、二簧声腔体系,旧称外江戏,亦称乱弹,主要流行于闽西、粤东、赣南、闽南、台湾等地,影响遍及东南亚地区。清代乾隆年间,乱弹流入闽西后,不断吸收当地方言和民间音乐,于嘉庆年间逐步衍化成闽西本地的地方戏曲剧种,原来称为乱弹,上世纪3...
遗产编号ⅳ―34所属地区湖南·岳阳 遗产级别国家级遗产类别传统戏剧 申报人/单位湖南省岳阳市申报日期2006 巴陵戏原名巴湘戏,民间又称之为岳州班,1953年始正式定名为巴陵戏。它是湖南省重要的戏曲剧种之一,主要流行于湖南的岳阳、益阳、常德、湘西、长沙及邻近的湖北、江西部分地区。巴陵戏渊源于明代万历年间传入的昆腔,明末清初弋阳腔流入湖南,对巴陵戏高腔的出现产生了较大影响。清代乾隆...
遗产编号ⅳ―36所属地区广东·佛山 遗产级别国家级遗产类别传统戏剧 申报人/单位广东省佛山市申报日期2006 粤剧主要流行于广东全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南部和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等使用粤方言地区的城乡。明末清初,弋阳腔、昆腔传入广东。清代咸丰、道光年间,广东本地班在演出中以“梆簧”(西皮、二簧)作为基本曲调,兼收高腔、昆腔及广东民间乐曲和时调,用“戏棚官话”为基本语言,间杂...
遗产编号ⅳ―36所属地区广东·广州 遗产级别国家级遗产类别传统戏剧 申报人/单位广东省广州市申报日期2006 粤剧主要流行于广东全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南部和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等使用粤方言地区的城乡。明末清初,弋阳腔、昆腔传入广东。清代咸丰、道光年间,广东本地班在演出中以“梆簧”(西皮、二簧)作为基本曲调,兼收高腔、昆腔及广东民间乐曲和时调,用“戏棚官话”为基本语言,间杂...
遗产编号ⅳ―36所属地区澳门 遗产级别国家级遗产类别传统戏剧 申报人/单位澳门特别行政区文化局申报日期2006 粤剧主要流行于广东全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南部和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等使用粤方言地区的城乡。明末清初,弋阳腔、昆腔传入广东。清代咸丰、道光年间,广东本地班在演出中以“梆簧”(西皮、二簧)作为基本曲调,兼收高腔、昆腔及广东民间乐曲和时调,用“戏棚官话”为基本语言,间...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