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遗产编号ⅳ―36所属地区香港 遗产级别国家级遗产类别传统戏剧 申报人/单位香港特别行政区民政事务局申报日期2006 粤剧主要流行于广东全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南部和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等使用粤方言地区的城乡。明末清初,弋阳腔、昆腔传入广东。清代咸丰、道光年间,广东本地班在演出中以“梆簧”(西皮、二簧)作为基本曲调,兼收高腔、昆腔及广东民间乐曲和时调,用“戏棚官话”为基本语言...
遗产编号ⅳ―37所属地区广西 遗产级别国家级遗产类别传统戏剧 申报人/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申报日期2006 桂剧是广西主要的地方剧种,流行于广西桂林市、柳州市、贺州市、河池市一带及梧州市部分官话地区,波及湖南南部地区与广东西北隅。桂剧历史比较悠久,大约发端于明代中叶。明末清初昆腔流播到广西,后高腔和弋阳腔又相继传入,几种声腔相互融合形成桂剧。 桂剧剧目数量丰富,有“大小本杂八百出”...
遗产编号ⅳ―38所属地区江西·抚州·宜黄县 遗产级别国家级遗产类别传统戏剧 申报人/单位江西省宜黄县申报日期2006 宜黄戏旧称宜黄班、宜黄调,主要流行于江西的宜黄、南城、南丰、广昌等县,远及赣东北、赣南和闽西一带。它以明末西秦腔演变成的宜黄腔为主要唱腔,清末吸收其他乱弹的声腔和剧目而形成一个多种声腔综合的剧种。 宜黄戏的传统剧目约有五百余种,但绝大多数已经失传。《清官册》、《药...
遗产编号ⅳ―40所属地区河北·石家庄 遗产级别国家级遗产类别传统戏剧 申报人/单位河北省石家庄市申报日期2006 石家庄丝弦又名弦腔、弦索腔、河西调、小鼓腔、罗罗腔、女儿腔等,是河北省特有的古老剧种之一,也是全国稀有的一个地方戏曲声腔剧种。它流行于河北省大部分地区和晋中地区东部及雁北地区。石家庄丝弦有传统剧目五百多出,《空印盒》、《白罗衫》、《小二姐做梦》、《赶女婿》、《金铃计》...
遗产编号ⅳ―41所属地区山西·大同 遗产级别国家级遗产类别传统戏剧 申报人/单位山西省大同市申报日期2006 耍孩儿又称咳咳腔,是以曲牌名命名的一个戏曲声腔剧种,主要流布于山西省北部的大同市及周边地区。清代嘉庆、道光年间已有耍孩儿的班社活动,它的形成至少在此以前。 耍孩儿的唱腔属曲牌体,名为“平曲子”,有“本体”、“主插体”、“异体”三种结构类型。以主曲为骨架,嵌入“喜钹子”、“...
遗产编号ⅳ―42所属地区山西·大同·灵丘县 遗产级别国家级遗产类别传统戏剧 申报人/单位山西省灵丘县申报日期2006 罗罗腔是流行于山西省灵丘县及其周边地域的戏曲剧种,它由弋阳腔演变而来,兴盛于清代乾隆年间,清末至民国时期渐呈衰颓之势。罗罗腔由一人在前台演唱,众人在后台帮腔,和之以“罗罗哟哟”之声,“罗罗腔”之名即由此而来。 罗罗腔历史悠久,形态古老,唱腔中保留有早期的传统曲牌,...
遗产编号ⅳ―44所属地区河南·安阳·滑县 遗产级别省级遗产类别传统戏剧 申报人/单位河南省滑县申报日期2006 大弦戏原称公兴班,又名弦子戏,是一个古老而稀有的多声腔剧种,它以河南开封、濮阳为中心,流行于河南省东北部、河北省南部、山东省西南部一带。一般认为大弦戏与唐代宫廷的梨园戏有一定的渊源关系,在演变发展过程中又继承了宋元杂剧北曲的传统。大弦戏剧目原有五百余本,现存百本左右,内...
遗产编号ⅳ―44所属地区河南·濮阳·濮阳县 遗产级别国家级遗产类别传统戏剧 申报人/单位河南省濮阳县申报日期2006 大弦戏原称公兴班,又名弦子戏,是一个古老而稀有的多声腔剧种,它以河南开封、濮阳为中心,流行于河南省东北部、河北省南部、山东省西南部一带。一般认为大弦戏与唐代宫廷的梨园戏有一定的渊源关系,在演变发展过程中又继承了宋元杂剧北曲的传统。大弦戏剧目原有五百余本,现存百本左...
遗产编号 ⅳ―45 所属地区 福建·福州 遗产级别 国家级 遗产类别 传统戏剧 申报人/单位 福建省福州市 申报日期 2006 闽剧又称福州戏,是现存惟一用福州方言演唱、念白的戏曲剧种,流行于闽中、闽东、闽北地区,并传播到台湾和东南亚各地。明代末年,弋阳腔传入闽中,与当地的方言小调逐渐融合,形成江湖调,随后出现了演唱江湖调的江湖班及以江湖调和歌为主要唱腔的平讲班。清末,平讲班和演...
遗产编号ⅳ―46所属地区福建·宁德·寿宁县 遗产级别国家级遗产类别传统戏剧 申报人/单位福建省寿宁县申报日期2006 北路戏俗称福建乱弹、横哨戏,是清代中叶传入福建的乱弹与当地民间戏曲融合形成的一种地方戏曲声腔剧种,曾流行于闽北、闽中及闽东等地,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是代表清代乱弹声腔的珍稀剧种。乱弹进入福建后产生了上路班、下路班、北路班、南路班等戏班,其中以北路班最为强盛,其...
遗产编号ⅳ―47所属地区广东·汕尾·海丰县 遗产级别国家级遗产类别传统戏剧 申报人/单位广东省海丰县申报日期2006 西秦戏又称乱弹戏,流行于广东海丰、陆丰、潮汕和福建南部及台湾等地。明代西北地区的西秦腔流入海陆丰,与地方民间艺术结合,至清初形成西秦戏。 西秦戏的音乐唱腔为齐言对偶句的板式变化体,曲调有正线、西皮、二簧、小调四类。正线是西秦戏的主要声腔,又分二方、平板、梆子...
遗产编号ⅳ―48所属地区福建·厦门 遗产级别国家级遗产类别传统戏剧 申报人/单位福建省厦门市申报日期2006 高甲戏是闽南地方戏曲剧种之一,又名弋甲戏、九角戏、大班、土班,流行于福建省闽南方言地区和台湾,以及东南亚各国华侨、华人聚居地。高甲戏孕育于明末清初,早期只是在民间乐曲伴奏下作即兴的化装表演,后来发展成专业戏班,主要演宋江故事,被称为宋江戏。清代中叶,宋江戏吸收了其他艺术门...
遗产编号ⅳ―48所属地区福建·泉州 遗产级别国家级遗产类别传统戏剧 申报人/单位福建省泉州市申报日期2006 高甲戏是闽南地方戏曲剧种之一,又名弋甲戏、九角戏、大班、土班,流行于福建省闽南方言地区和台湾,以及东南亚各国华侨、华人聚居地。高甲戏孕育于明末清初,早期只是在民间乐曲伴奏下作即兴的化装表演,后来发展成专业戏班,主要演宋江故事,被称为宋江戏。清代中叶,宋江戏吸收了其他艺术门...
遗产编号ⅳ―49所属地区山西·吕梁·孝义市 遗产级别国家级遗产类别传统戏剧 申报人/单位山西省孝义市申报日期2006 孝义市位于山西省境内吕梁山脉中段东麓,晋中盆地西南隅。孝义碗碗腔流传在孝义市及周围市县。 孝义碗碗腔有两种声腔:皮腔和碗碗腔。两种声腔均来自孝义皮影戏,即纸窗皮影唱皮腔及纱窗皮影唱碗碗腔。皮腔的渊源有两种说法:一说形成于北宋时期,一说形成于战国时期。皮腔因主...
遗产编号ⅳ―50所属地区河南·商丘 遗产级别国家级遗产类别传统戏剧 申报人/单位河南省商丘市申报日期2006 四平调是由苏北花鼓演变而成的,在民间曾有“四拼调”的俗称,1930年左右由化装演唱演变为登台着戏装演唱。 四平调以花鼓为基础,同时又大量吸收了其他姊妹剧种的艺术营养,形成了具有浓厚地域特点的艺术风格。女声在质朴之中不失委婉俏丽,男声则高昂豪放、刚柔兼备,保留着较强的...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