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山调_非物质文化遗产_传统戏剧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遗产编号 ⅳ-9 所属地区 湖北·荆门·钟祥市

 

  遗产级别 省级 遗产类别 传统戏剧

 

  申报人/单位 钟祥市 荆门市东宝区 申报日期 2006

 

  梁山调是板腔体系的地方戏曲剧种,以瓮胡为主要乐器,属南方曲风格,其演出剧目大多为生活对子戏和折子戏,声腔为“咿咿腔”,板式有八板、横板、大字板和小字板。本腔为主要腔调。[2]

 

  流行区域

 

  梁山调主要流行于钟祥县、荆门县等县,曾一度讹称良善调,源出清初川东北梁山县(治所在今梁平)一带流行的灯戏曲调。但作为自成体系的剧种,则形成于湖北钟祥一带。清乾隆年间梁山调传入湖北钟祥,与当地民歌和其他戏曲声腔相融合后,形成了行当较为完整、独具声腔特色、自成体系的地方戏曲剧种,至今在江汉平原一带传承。

 

  截止至2009年底,梁山调腔系涉及川、湘、鄂、滇东、桂北、粤北、赣中、陕南、豫南、皖南、闽西等十二个省区的灯戏、花鼓戏、采茶戏中的梁山调、川调和灯调。据有关专家考证,梁山调在长江和汉水流域都有缩影,落地生根于钟祥,并形成一种新型的地方戏曲剧种,这在我国中部地区的其他剧种和声腔中并不多见。

 

  传统剧目

 

  梁山调的传统剧目原有一百多个。现尚能演唱的仅六十多出,内容多反映家庭、社会的伦理道德问题,以唱、做并重的“苦情戏”独具特色,蟒靠戏和武打戏很少。过去经常上演的剧目主要有《打芦花》、《天平山》、《蓝桥会》、《双官诰》、《雪梅观画》、《雪梅吊孝》、《雪梅教子》、《董永分别》、《七姐送子》、《芦林会》、《安安送米》、《描容》、《五娘吃糠》、《窦老送子》、《赶潘》、《杨氏送饭》、《胡迪骂罗》、《常文秀卖妻》、《打金银•店子会》、《美人瓶》、《送寒衣》、《赠银》、《张广大拜寿》等。

 

  表演形式

 

  从角色看,梁山调的脚色行当分生、旦、净、丑。以生、旦、丑为主。生行又分老生、正生、小生、奶生(娃娃生);旦行又分老旦、正旦、二旦、小旦;丑脚常兼唱花脸和摇旦(丑旦)。生、旦首重唱工,讲究真假嗓结合自如、圆润,注重唱情。艺人中流传有“凶、吉、快、慢、离、合、悲、欢”八字演唱要诀。丑脚多练武功,手脚轻捷、灵巧。各行表演多从越调吸收营养,运用程式比较注意规范,做工也较讲究。

 

  发展历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梁山调在钟祥、荆门一带逐渐活跃。20世纪50年代,两县共建有乡剧团十余个,在土地改革及荆江分洪等水利建设中慰问演出,发挥了宣传鼓动作用。20世纪60年代前期,为抢救戏曲遗产,对梁山调传统剧目和音乐唱腔分别进行挖掘、记录,剧种艺术有所传承。但1958年后仅有业余演出活动。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