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遗产编号 ⅳ―6 所属地区 安徽·滁州·来安县 遗产级别 省级 遗产类别 传统戏剧 申报人/单位 滁州市来安县 申报日期 2006 来安县的地方戏,脱胎于民间香火会。别名香僮子戏。唱[七字韵]、[十字韵].清末形成于六合县,流布于江苏的六合、仪征县及安徽的来安、天长县,20世纪50年代初消失。起源于明末清初的“傩”,从“傩”发展到香火戏。到了清代中叶,在香火戏的基础上形成了洪山戏...
遗产编号 ⅳ―7 所属地区 安徽·巢湖·含山县 遗产级别 省级 遗产类别 传统戏剧 申报人/单位 巢湖市含山县 申报日期 2006 【基本介绍】 安徽省地方戏曲剧种之一。流行于含山、和县、居巢、无为、当涂、芜湖等地。因发源于含山,源为由盲艺人操弓拉二胡卖唱的滩簧,胡称“含弓”。发展为戏曲后改今称。 【历史沿革】 清嘉庆年间(1796-1820),含山一带有一些演...
遗产编号 ⅳ―8 所属地区 安徽·芜湖 遗产级别 省级 遗产类别 传统戏剧 申报人/单位 芜湖市 申报日期 2006 芜湖梨簧戏: 是市井戏,也是草根戏,虽然明朝的正史《太平府志》记载当涂、芜湖、宁国立春日“妆戏到,征女伎”,《芜湖县志?名宦》记载,雍正七年(1668年)知县张鹫“去任时,沿途供帐,演剧送行”但是梨簧未曾得到皇家供奉,一直是老艺人自养自传。梨簧戏的名称可能是江淮春...
遗产编号 ⅳ―9 所属地区 安徽·芜湖·南陵县 遗产级别 省级 遗产类别 传统戏剧 申报人/单位 芜湖市南陵县 申报日期 2006 南陵历史悠久,人文炳蔚。石器时代即有先民栖息,自南朝梁武帝普通六年(525年)建县后,1400多年来,遗有大量闻名于世的人文景观和赏心悦目自然景观。 南陵目连戏是学术界公认的海内外目连戏主要流派之一。据县志载,明代神学家王阳明和清代文学家金圣叹...
遗产编号 ⅳ―10 所属地区 安徽·宣城 遗产级别 省级 遗产类别 传统戏剧 申报人/单位 宣城市 申报日期 2006 皖南花鼓戏: 皖南花鼓戏是流行于安徽省皖南地区的地方戏。它是百年前湖北东路花鼓调与河南的灯曲随移民流入皖南,先与皖南地区的民间歌舞合流演唱,后又接受了徽剧、京剧等兄弟剧种的艺术影响,逐渐发展演化而成长的一人富有乡土气息的剧种 .清康熙至光绪的间,湖北、河南地方多...
遗产编号 ⅳ―11 所属地区 安徽·池州·石台县 遗产级别 省级 遗产类别 传统戏剧 申报人/单位 池州市石台县 申报日期 2006 石台目连戏是指明代祁门清溪郑之珍根据当时社会流行的杂剧、变文、传说的目连戏基础上,借以目连救母的故事,于1579年间在石台秋浦之剡溪(今石台大演新农)编撰的《新编目连救母劝善戏文》(简称《劝善戏文》)。该戏上、中、下三卷104折。戏文中所写的各种地...
遗产编号 ⅳ―3 所属地区 河北·邢台 遗产级别 省级 遗产类别 传统戏剧 申报人/单位 河北邢台 申报日期 2006 河北地方戏――邢台坠子戏 坠子戏源于河南坠子,有单唱、对口唱、多人分唱;唱腔流畅婉转,词句通俗易懂,为群众喜闻乐见,流传很广,大江以北,长城内外,均有它的足迹。 坠子传入我区已有一百多年历史。建国后,有些老艺人,在戏剧界老艺术家的指导下,用京剧、梆子...
遗产编号 ⅴ-1 所属地区 河南 遗产级别 省级 遗产类别 传统戏剧 申报人/单位 河南省艺术研究院 申报日期 2006 豫剧 豫剧 也称河南梆子、河南高调。因早期演员用本嗓演唱,起腔与收腔时用假声翻高尾音带“讴”,又叫“河南讴”。在豫西山区演出多依山平土为台,当地称为“靠山吼”。因为河南省简称“豫”,所以解放后定名为豫剧。是河南省的主要剧种之一。 豫剧的流行地区分布...
遗产编号 ⅴ-2 所属地区 河南 遗产级别 省级 遗产类别 传统戏剧 申报人/单位 河南省艺术研究院 申报日期 2006 河南曲剧,亦称“高台曲”,是中原大地土生土长起来的地方戏曲剧种。它以清新淳朴、优美动听的艺术特色,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 河南曲剧,是从流行在河南的曲艺―河南曲子和民间歌舞―“踩高跷”的基础上,于本世纪二十年代左右经地摊、高跷阶段正式搬上戏曲舞台。经过半个...
遗产编号 1―5―22 所属地区 河北·邯郸·磁县 遗产级别 省级 遗产类别 传统戏剧 申报人/单位 邯郸磁县 申报日期 2007 磁州怀调是一个古老的板腔体剧种,它上承隋唐时期的《踏谣娘》艺术成就,下接明代弦索调的艺术规范,形成于明万历年间至清初。据《磁州文史资料》记载:怀调起源于磁州,在清朝末年,磁县溪小梧(西小屋)村组建了第一个磁州怀调戏班即“事好班”,共有10多个人。 ...
遗产编号 1―5―14 所属地区 河北·邢台·威县 遗产级别 省级 遗产类别 传统戏剧 申报人/单位 邢台威县 申报日期 2007 乱弹是地方戏曲之一,是深受群众所喜爱的一种具有乡土气息的地方戏。它分东西两路。在唱腔板式上,各有千秋。东路乱弹的活动范围是邢台、邯郸以东,石德线以南及鲁西北一带。西路的活动范围是山西上党以东及石家庄地区东北一带。 因此,“乱弹”是河北省的地方剧...
遗产编号 1―5―16 所属地区 河北·邢台·巨鹿县 遗产级别 省级 遗产类别 传统戏剧 申报人/单位 邢台巨鹿县 申报日期 2007 四股弦 又名四根弦、二夹弦、五腔调、武强调、五调腔,流行于河北南部,河南东北部、北部以及山东西南部、西部地区。 四股弦源于山东省菏泽(曹州)一带。最早是以民间的花鼓丁香发展而成的。清道光十八年(1838),山东省一位民间艺人齐大牙,由临清过...
遗产编号 ⅲ―1 所属地区 宁夏·银川 遗产级别 省级 遗产类别 传统戏剧 申报人/单位 贺兰盐池 申报日期 2006 贺兰皮影在继承陕西皮影的基础上又进行了大胆的创新。道具造型生动而逼真,夸张而幽默,或纯朴而粗犷,或细腻而浪漫。脸谱与服饰无凿无痕,以镂空为主,又适当留实,繁简得宜,虚实相生。每一个形象不仅局部耐看,而且整体配合既充实又生动,通体透剔而四肢灵活,充分借鉴了戏曲脸谱...
遗产编号 ⅳ-13 所属地区 山西·晋中 遗产级别 省级 遗产类别 传统戏剧 申报人/单位 晋中市、太谷县、祁县 申报日期 2006 1、太谷秧歌 太谷县位于晋中盆地东北部,襟榆社带祁县,依清徐而傍榆次。总面积约1052平方公里,人口28万,为晋商故里,素有“小北京”和“金太谷”之称。 祁太秧歌(太谷秧歌)是源于山西太谷的一种民间小戏,也称太谷秧歌、晋中秧歌。最初起源...
遗产编号 ⅳ-14 所属地区 山西·临汾 遗产级别 省级 遗产类别 传统戏剧 申报人/单位 临汾市运城市临猗县 申报日期 2006 晋南眉户原称“迷胡”,又称“曲子”、“清曲”,因曲调婉转缠绵,使人听之入迷而得名,是一个以民歌的连接而发展起来的,由地摊说唱过渡到舞台演出的戏曲剧种。 晋南眉户的历史主要经过了民歌、说唱、家戏、职业班社四个阶段。清乾隆年间,所载的十二首民歌曲调...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