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遗产编号 ⅳ―7 所属地区 甘肃·陇南·武都区 遗产级别 省级 遗产类别 传统戏剧 申报人/单位 陇南市武都区 申报日期 2006 以戏曲艺术而论,甘肃不仅是历史悠久的秦腔艺术的发源地之一,而且还有在陇东道情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陇剧,在临夏民歌“花儿”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花儿”剧,更有在陇南高山地带民歌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高山戏。不久前在兰州举行的第二届中国秦腔艺术节暨西北地方戏曲汇演期间...
遗产编号 ⅳ―1 所属地区 安徽·淮北 遗产级别 省级 遗产类别 传统戏剧 申报人/单位 淮北市 申报日期 2006 【起源】 淮北花鼓戏据传溯源于明初。又有记载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淮北花鼓戏是在安徽淮北地区民间歌舞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剧种,它因发源于淮北地区,表演时男角上场背花鼓,乐队伴奏时也以“花鼓”为主乐,因此叫淮北花鼓戏。 【流传地区】 流行于安徽北部...
遗产编号 ⅳ―2 所属地区 安徽·毫州·谯城区 遗产级别 省级 遗产类别 传统戏剧 申报人/单位 亳州市谯城区 申报日期 2006 亳州二夹弦是我国的稀有剧种,它源于皖、苏、鲁、豫、冀相邻地区,距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是由最初的“纺棉小调”吸收“花鼓丁香”、“大五音”和“四根弦”等艺术元素,经过民间艺人的持续努力,逐渐形成的一种地方戏曲。 清末以来,二夹弦戏班就经常活跃在...
遗产编号 ⅳ―4 所属地区 安徽·阜阳·阜南县 遗产级别 省级 遗产类别 传统戏剧 申报人/单位 阜阳市阜南县 申报日期 阜南文化底蕴深厚,被万里同志誉为“天下独一戏”的嗨子戏,就是在这块热土上成长起来的一朵绚丽艺术奇葩。一百多年来,嗨子戏以优美的唱腔,动听的旋律,唱响淮河两岸。 嗨子戏以其起腔多用“嗨”字而得名,大概形成于清嘉庆道光年间,主要活跃在淮河中上游一带。在嗨子戏...
遗产编号 ⅳ―5 所属地区 安徽 遗产级别 省级 遗产类别 传统戏剧 申报人/单位 淮南市凤台县、阜阳市颍上县 申报日期 2006 简介 推剧是安徽省地方戏曲之一,属于稀有剧种。推剧又名“四句推子”,是在民间舞蹈“花鼓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个年轻剧种。 主要组成部分 它的主要组成部分有三:表演--花鼓灯,声腔――扬琴,再加上流行在淮北平原的民间舞蹈。 推...
遗产编号 ⅳ-10 所属地区 福建·泉州·晋江市 遗产级别 省级 遗产类别 传统戏剧 申报人/单位 福建省泉州市 申报日期 2006 南派布袋戏,指泉州地区掌中木偶戏,以泉腔演唱,有别于唱北调的漳州北派布袋戏。掌中木偶戏称为“布袋戏”的缘由主要有二点:一是掌中偶人的形象构造必有个布内套(俗称“人仔腹”),以布内套连缀头部及四肢,外加套戏服;演员的手掌即活动在布内套中,巧妙地在布内...
遗产编号 ⅳ-11 所属地区 福建·泉州 遗产级别 省级 遗产类别 传统戏剧 申报人/单位 泉州市 申报日期 2006 打城戏系由道教法事仪式“天堂城”演变而成。法事活动中有打“桌头城”、打“土脚城”、打“大城”(搭大棚)等多种形式。去斋戒仪式中表演打开地狱之城超度亡灵,进入天堂。 清代中叶,晋江永和镇小坑园村组建“兴源班”。以“天堂城”等为主要内容编成戏文,登台演戏,俗称...
遗产编号 ⅳ-18 所属地区 福建·南平·邵武市 遗产级别 省级 遗产类别 传统戏剧 申报人/单位 福建省南平市 申报日期 2006 流行于闽北邵武、光泽、建宁、泰宁等县市。因其初始仅由生、旦、丑三个角色并用邵武方言演唱而得名,在邵武民间又称“三脚班”。据考,闽北三角戏与江西、浙江农村流行的采茶戏、睦剧等民间小戏有渊源关系。邵武三角戏因独具地方特色而深受群众欢迎,业余剧团遍布农村...
遗产编号 ⅳ-21 所属地区 福建·宁德·柘荣县 遗产级别 省级 遗产类别 传统戏剧 申报人/单位 福建省宁德市 申报日期 2006 布袋戏照片 柘荣布袋戏亦称大拇指戏,历史悠久。柘荣布袋戏最初是由膨膨鼓演变而来的,只是到了唐代才叫做“布袋戏”,发展于后唐(公元923——936),至明朝洪武帝朱元平日(1644年)时达到巅峰,之后一直兴盛至今(破四旧时期中断10年)。早期许...
遗产编号 ⅳ-23 所属地区 福建·宁德·屏南县 遗产级别 省级 遗产类别 传统戏剧 申报人/单位 福建省宁德市 申报日期 2006 屏南位于福建东北部,隶属宁德市。屏南四平戏,又称为“庶民戏”、“闽北四平戏”,现存于该县的龙潭村。由当地陈姓家族自明末开始世代传承,谱系可考。其渊源于明代“稍变七阳”的四平腔,戏曲界称其为“中国四平戏活化石”和“明代四平腔的遗响”。四平戏自明后时传...
遗产编号 ⅳ-7 所属地区 江西·赣州·宁都县 遗产级别 省级 遗产类别 传统戏剧 申报人/单位 赣州市宁都县 申报日期 2006 巫傩是中国远古先民的宗教仪式,有学者考证,它源生于新石器时期初叶,从许多历史记载中可勾勒出巫傩的早期形态:巫师头戴面具,身着“玄衣朱裳”“黄金四目”,执戈持盾,率百余名小隶脚踏罡步,口作傩傩之声以驱鬼逐疫,场面宏阔森严。远古鸿蒙,世袭传承,傩事活动几...
遗产编号 ⅳ-7 所属地区 上海·奉贤区 遗产级别 市级 遗产类别 传统戏剧 申报人/单位 奉贤区 申报日期 2006 奉贤山歌剧是1962年搬上舞台的上海地区剧种,它的基本唱腔以奉贤、南汇、金山地区的“东乡山歌”、“西乡山歌”和“崇明山歌”为主体,并吸收上海地区其他民间山歌、民间音乐和说唱音乐加工发展而成,曲调明朗、优美、纯朴。1961年成立的奉贤山歌剧团所创作改编的《梅娘和桃...
遗产编号 ⅳ-5 所属地区 浙江·温州·永嘉县 遗产级别 省级 遗产类别 传统戏剧 申报人/单位 永嘉县 申报日期 2006 永嘉昆剧,又称温州昆剧,是流行在以温州为中心的浙南地区的一个昆剧流派。明万历年间(1573一1619)昆剧传入温州后,和温州的戏曲声腔互相融合,逐渐形成这个地方剧种。 永昆的声腔,既有与苏昆同牌同调,也有同牌异调和独有曲牌。演唱中不受传统联套宫 调规...
遗产编号 ⅳ-9 所属地区 浙江·杭州·淳安县 遗产级别 省级 遗产类别 传统戏剧 申报人/单位 淳安县 申报日期 2006 淳安民俗素尚歌舞,每到春节元宵,市井乡间均有演傩神戏和表演各种歌舞的习俗,跳竹马尤为盛行。清光绪年间,湖北黄梅采茶戏和江西赣东采茶戏传入浙西后,与民间歌舞跳竹马(竹马班)相结合,以采茶戏的剧目、曲调及表演形式,融合本地的民间音乐、地方语言及风俗习惯,由歌舞...
遗产编号 ⅳ-10 所属地区 浙江·杭州 遗产级别 省级 遗产类别 传统戏剧 申报人/单位 杭州市 申报日期 2006 杭剧,又名武林班,杭州地方戏曲剧种,源于宣卷(宣讲宝卷的简称)。宣卷始于元明时,流行于江浙地区,宣唱的曲调称宣卷调,无乐器伴奏,仅以木鱼击拍,一人独唱,众人合唱一句尾声“南无阿弥陀佛”,内容多劝人为善。由于曲调、词句通俗,易被群众接受,至清末民初已成为杭州织绸工...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