淳安三脚戏_非物质文化遗产_传统戏剧
遗产编号 ⅳ-9 所属地区 浙江·杭州·淳安县
遗产级别 省级 遗产类别 传统戏剧
申报人/单位 淳安县 申报日期 2006
淳安民俗素尚歌舞,每到春节元宵,市井乡间均有演傩神戏和表演各种歌舞的习俗,跳竹马尤为盛行。清光绪年间,湖北黄梅采茶戏和江西赣东采茶戏传入浙西后,与民间歌舞跳竹马(竹马班)相结合,以采茶戏的剧目、曲调及表演形式,融合本地的民间音乐、地方语言及风俗习惯,由歌舞向戏曲演变,于清代末年逐渐形成浙西的地方小戏――三脚戏(通常是生、旦、丑三个脚色演一出小戏,故名),又叫睦剧,睦剧是全国少数地方剧种之一,流行于浙西山区。其表演特点自然、活泼、粗犷、朴实,以表演生活、生产动作为表现手法,生活气息和乡土风味浓郁。
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开化菖蒲乡宋村徐龙福(淳安人)最早开办“三脚戏班”。经徐龙福传艺,遂安、淳安一带有了一批三脚戏艺人。此后,三脚戏在淳安扎根、发展。前期多为半农半艺的业余班社,仍保留竹马班的形式,但增加了三脚戏剧目的演出。这种又跳竹马又演戏的班社,称“三脚戏竹马班”,一般有生、旦、丑等四五个演员和两三个敲锣鼓的人。后来,出现了三脚戏艺人组织的半职业性班社,不跳竹马而专门演戏。这种日趋职业化的戏曲班社,称“三脚戏常班”,农闲季节到外地农村草台、祠堂庙台演出。常班一般有七八个演员 (增加了正生、正旦、老生、老旦等)和三四个敲锣鼓的。
民国初期,淳安已有三脚戏竹马班十多个,三脚戏常班一二个。20-30年代,三脚戏竹马班发展到50多个(最多时达90多个),三脚戏常班发展到10个左右。这是三脚戏的鼎盛时期。当时,三脚班最活跃的地区是新安江南岸的淳安东乡、南乡和西乡一带。
民国元年(1912年),徐龙福的徒弟留章荣、徐樟寿先后到遂安大源村传艺,办起了“大源三脚戏班”,开始与狮子班(先舞狮子,后表演杂技和武术)结合。到第二代班主余庙苟时,改为与竹马班结合,白天跳竹马,晚上演三脚戏。
三脚戏竹马班一般都叫某某村竹马班或新年班(即在新年期间演出的班社)。三脚戏常班则少有固定班名,五班名的常班都以班主的姓名称班名。比较著名的有淳安方仕进班,其班底大多是当时淳安较有名的三脚戏演员,如小生朱百祥、小旦江德高、小丑方樟顺、正生邵陆家、正旦江苟苟等。
到40年代,由于三脚戏常班没有整本大戏以及大戏班的一套规矩,不能演会戏,不能进城市,难以维持演出。三脚戏日趋衰落,三脚班逐渐减少,艺人大多弃艺归田。当时,有的常班改学徽戏,间演徽戏剧目,或用徽调唱三脚戏剧目,艺人称其为“半班”。抗日战争胜利后,常班多转为半班。民国36年(1947年),淳安地区最后一个三脚戏常班解散,半班也只能在山区演出。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