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子戏_非物质文化遗产_传统戏剧
遗产编号 ⅳ―4 所属地区 安徽·阜阳·阜南县
遗产级别 省级 遗产类别 传统戏剧
申报人/单位 阜阳市阜南县 申报日期
阜南文化底蕴深厚,被万里同志誉为“天下独一戏”的嗨子戏,就是在这块热土上成长起来的一朵绚丽艺术奇葩。一百多年来,嗨子戏以优美的唱腔,动听的旋律,唱响淮河两岸。
嗨子戏以其起腔多用“嗨”字而得名,大概形成于清嘉庆道光年间,主要活跃在淮河中上游一带。在嗨子戏形成初期,艺人采取“围鼓坐唱”形式,演唱一些带有故事情节的“花腔小调”。表演简单朴实。
解放后,嗨子戏得到党和政府的重视。1958年阜南嗨剧团成立,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年平均演出280余场。1978―1981年,年演出场次高达300余场,极大的满足了群众对文化生活的渴求。
由于多种原因,阜南嗨剧团于1982年撤消,民间班社活动也迅速萎缩,且后继乏人。阜南嗨子戏面临着严重的生存危机。
进入21世纪,县委县政府加大了对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力度,阜南嗨子戏得到了重点关注。
补充:
因演唱行以“海”字音起腔而得名。流行于安徽西北部阜南、颍上、临泉及河南淮滨、固始、商城、息县等地。清嘉庆、道光年间形成。唱腔分为主调和花调两大类:主调有老生调、喜娃子、苦娃子三种;花调有[下陕西]、[放鹦哥]、[打货]、[祭塔调]等六、七十个。传统剧目有本戏、折子戏、三小戏一百多出,比较流行的有《打桃花》、《站花墙》、《王员外休妻》等。解放前用锣鼓伴奏,解放后增加了丝竹乐器。
补充:
潢川嗨子戏,信阳市全境均有流传,以潢川、固始等县最具代表性,又称花鼓戏、花篮戏、地灯戏,因为它起腔多用“嗨”字,故正名为嗨子戏。潢川嗨子戏是由潢川民间原始歌舞小戏“地灯”演变发展而成,演唱使用方言俚语,具有“唱、帮、打”三者结合的特点,1981年-1989年间,河南省曾对该戏进行调研活动,有些音乐唱腔已收入《河南音乐集成》。嗨子戏的艺术特点是唱词通俗易懂,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其行当分生、旦、净、丑。唱腔板式分4种:一是苦嗨子,常用于叙事抒情;二是喜嗨子,用于表现欢快的情绪;三是平嗨子,多用于陈述性的唱段;四是花嗨子,也叫曲牌或杂调,多反映民间风俗。演出有正本戏和杂调3类。
补充:
嗨子戏又称咳子戏、嘿子戏、哈子戏,因其唱段开头用“咳”或“哎嘛”起腔,唱句间也用“咳”作虚词甩腔而得名。同时,因其道具、服装比较简单,一副花筐即可装完全部行头,走村串巷,画地为“台”即可开锣演唱,因而又称为花篮戏、地扑笼子、灯扭子戏、地出溜子、山歌班子等,息县等地还有称“娘当妖”的,流行于潢、商、固、息、淮各县和安徽的阜阳、六安一带。最先起源于固始、商城一带,以民间地灯小戏为基础,吸收兄弟剧种的表演艺术发展演变而来,约形成于清朝中叶,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
嗨子戏音乐体系由唱腔和打击乐两部分组成。唱腔以板腔为主,曲牌为辅,帮腔合声,打击乐间奏,唱、帮、打三位一体。嗨子戏的曲牌音乐亦叫杂调,是直接采用民歌舞《地灯》的音乐,共30余种,常用的有凤阳调、彩调、打长工、开门调等。乐队由3人或5人组成。嗨子戏代表性的戏有《小家庭》等,主要戏班有潢川县的罗成五担纲组合的戏班。
补充:
戏曲剧种。因演唱先以"海"字音起腔而得名。流行于安徽?p河南的部分地区。唱腔分为主调和花调两大类。比较流行的传统剧目有《打桃花》?p《站花墙》?p《王员外休妻》等。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