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腔秧歌_非物质文化遗产_传统戏剧
遗产编号 ⅳ-5 所属地区 山西·晋城·陵川县
遗产级别 县级 遗产类别 传统戏剧
申报人/单位 晋城市陵川县 申报日期 2006
(据长治文化丛书 1月24日)平腔秧歌实为“混场秧歌”,它流行于太行山巅的陵川县,发源城西北35里的东沟村,所以也叫“东沟秧歌”。据1963年版《陵川县志》记载:平腔秧歌是土生土长的民间艺术,在很早以前每逢春节、元宵节,人们且歌且舞、自唱自乐,于街头巷尾、家户院落的一种文艺形式,故又俗称“地不轮”,即平腔秧歌的前身。
平腔秧歌原先只在东沟本村演唱,因这里藏煤丰富,开有小煤窑,常有不少外地人来做工,他们于空闲时间,也爱学几段,久而久之,它就被外籍的窑工们带到全县各处,甚至更远的地方。到明末清初,陵川全县境内的近300个业余秧歌剧团,差不多都会唱几出平腔秧歌折子戏。后来,不少专业上党梆子剧团,也常选一些平腔秧歌折子戏演唱。不过,无论是别村业余剧团,还是专业剧团,所唱的平腔秧歌都不及东沟人唱的地道,都没有东沟人那种浓郁的乡土风味。
平腔秧歌的音乐为徵调式,有七字、十字两个板腔和专门的哭腔及五字念板。它虽是一个小剧种,但却拥有生、旦、净、丑各个行当。其特点是行腔运调时不鼓不锣、不配弦乐,锣鼓家伙仅用于上下场和起送板。一个戏里,只有唱词,没有道白,或者仅有一两句念白。一般是四句或六句为一板,也有十几句几十句为一板的。有时每唱完一段,要混打一阵锣鼓,这可能是该剧种又名“混场秧歌”的由来。虽然曲调比较简单、狭窄,但朴素淳厚,别有风味,演唱起来,十分动听。
平腔秧歌所演剧目,既有《空棺记》、《阴阳案》、《兄妹吵厅》等大型的传统戏和连台本戏,也有《采桑》、《拜节》、《王小二赶集》等折子戏。其中大多数是表现家庭与婚姻爱情等方面的内容。唱词通俗易懂,生活气息浓厚,深受群众欢迎。
平腔秧歌在历史上没有成立过专业剧团,到外地演出活动较少。因此,名老艺人也就不多。但在本县境内与高平、长治、壶关等地,有几个演员还是挺有声望的,即礼义镇的张蛮货、义汉村的任拴柱等,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都是赫赫有名的好把式。如任拴柱,他原是一个唱泽州秧歌的名旦角,也兼唱平腔秧歌,吐字清楚,倍受群众赞扬。他登台演唱时,经常脖子上挂着观众赠送的烧饼串。后来,他被调到陵川县上党梆子剧团改唱梆子戏,每到一地,群众还仍要求他唱秧歌。于是剧团就排演出了平腔秧歌《采桑》等,不仅丰富了演出剧目,还提高了剧团的声誉。
日伪统治陵川时期,平腔秧歌停止了。解放后,它又恢复起来,不仅整理了传统剧目,还新编、排演了《王三参军》、《秦富保放牛》、《招待所》等现代戏。此时,有的业余秧歌剧团,还到河南焦作等地向部队慰问演出。
1979年陵川县化肥厂业余文艺宣传队,还用平腔秧歌排演了反映现实生活的新编现代戏《双订婚》,并配上弦乐伴奏参加了晋东南地区举办的职工业余文艺调演。在会上有姚秀珍、琚全娥二同志被评为优秀演员。后,又在城关、附城、椅掌等地演出,受到广大观众的好评。《双订婚》剧本还被选入《山西群众文艺创作选?小戏集》。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