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北大木偶戏_非物质文化遗产_传统戏剧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遗产编号 ⅳ-2 所属地区 四川·南充

 

  遗产级别 省级 遗产类别 传统戏剧

 

  申报人/单位 南充市四川省大木偶剧院 申报日期 2006

 

  我国的木偶戏有着悠久的历史,它始于汉,兴于唐,到宋时就相当盛行了。南充地区的木偶戏有川北大木偶与京木偶,二者都是杖头木偶,此外还有指戏木偶,即被单戏。京木偶较小,川北大木偶较大,京木偶与流行于其它地区的京木偶相同,而川北大木偶则风格别具,颇有特色。川北大木偶身高四尺有余,比京木偶大出三倍以上酷似真人,且表演不受剧种限制,人和木偶混合(阴阳班)演出时,神貌无异。

 

  据口碑,川北大木偶已有300余年历史。清初湖广人青发荣。青发旺在湖广填四川移民时,将大木偶艺术带到了川北仪陇县,后来青氏又将此技艺传给了杨三合。1914年仪陇县包包场(今石佛乡)木偶艺人李约之买了杨三合后代的木偶,率其子李章福、李章祥,创建了“福祥班”,或称“李家班”。此后,大木偶艺术在川北地区活动频繁,妇孺皆知,人称“川北大木偶”。

 

  新中国成立后,分别成立了仪陇县木偶剧团(大木偶)、南充市木偶剧团(京木偶)。两个剧团均参加过50年代的木偶戏会演,演出各有千秋,获得大会好评。南充市木偶剧团已有“文化大革命”中撤销,仪陇县木偶剧团于1985年更名为南充地区木偶剧团,1987年迁南充市。

 

  木偶艺术,特别是大木偶,近年来有长足的地步。川北大木偶的人物造型以写实为主,眼、眉、口、头、耳、鼻、手、腰以及关节均可以活动,表演时能取物握物,穿衣解衣,戴帽脱帽,穿靴脱靴,吹火点蜡,拂袖掸尘,变脸下腰,神乎其技,与人无二。同时翎子功、扇子功、水袖功等亦无异于生人。

 

  川北大木偶具有强烈的国际国内影响。1953年,川北大木偶赴京演出,邓小平赠送了奖品,以资鼓励。1975年再度赴京,又一次受到高度评价。1987年康克清还亲自为“川北大木偶”题词。198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办的《亚洲文化》、香港《大公报》刊登川北大木偶剧照,发表评论文章,高度评价和颂扬了世界稀有的川北大木偶艺术。苏联戏剧家、著名木偶大师奥布拉兹佐夫在50年代就发表了评论文章,赞川北大木偶艺术是“世界上罕见的木偶艺术,是中国民间艺术的冠冕”。1987年8月,南充木偶剧团赴苏联、芬兰访问演出,获得极大成功。他们称誉“大木偶艺术是世界独特的十分令人珍爱的木偶艺术”,“在表演手法丰富细腻方面,欧洲木偶艺术还比不上中国。”1988年12月,川北木偶赴新加坡演出,观众反映强烈,赞誉不绝。1989年9月,南充木偶剧团赴京参加全国第二届艺术节,在首都舞台上又一展风姿。1990年8月大木偶艺术到印度演出,11月又应邀赴荷兰演出,两国观众叹为观止。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