泽州秧歌_非物质文化遗产_传统戏剧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遗产编号ⅳ-3所属地区山西·晋城·泽州县

 

  遗产级别县级遗产类别传统戏剧

 

  申报人/单位晋城市泽州县申报日期2006

 

  泽州秧歌也叫干板秧歌。即光用武场音乐,不用丝弦伴奏,全居一唱到底,没有道白,唱腔优美易学,唱词明白如话,朗朗上口,高、中、低音均能演唱,乐器以鼓、小鼓、锣、小钹、镲、梆、木梆等为主。

 

  泽州秧歌的历史比较悠久,约在清乾隆晚年(1795年前)泽州秧歌吸收大量上党梆子养分而形成,嘉庆,道光年间(1796―1850)风行一时。今高都、鲁村一带村村有秧歌演唱。《河西乡的西乱石峰村,现在属高都保伏村》有嘉庆二十一年的乔宅戏演唱《唇中楼》的题壁。鲁村乡黍米山村演出泽州秧歌的“公议会”到1949年解放以后已风行了80多年。大东沟镇七干村的“议合会”,南岭乡裴洼村的“怡悦会”演唱泽州秧歌都有几十年历史。也可以说从清乾隆晚年初步形成泽州秧歌到后来的80多年是其发展的形成期,成熟期和兴盛期。

 

  抗日战争时期,泽州秧歌受到了严重摧残,根据当地的农民们则把秧歌改组成业余剧团、自编、自演、宣传抗日。土地改革中曾移植了不少民主革命的新剧目,这一时期可以把它纳为转折期。

 

  解放初期,泽州秧歌业余剧团的演出仍很活跃,这一时期是它的新生期。文革时期被打入冷宫,沉寂了十几年。上世纪70年代末,裴洼、七干等少数几个村的业余剧团恢复活动,还移值了不少现代戏。裴洼村的李反修,李修房等有识之士对泽州秧歌进行了一次艺术改革,加入了二把、二胡、中胡等丝弦乐器,为演唱伴奏,制定了秧歌唱腔简谱说白过门,丰富了泽州秧歌的艺术表现形式。

 

  到上世纪80年代末泽州秧歌也和其它剧种一样,受市场经济等多方面因素影响逐步退出了人们的视线。现在泽州秧歌举步艰难,正处于濒危状况。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