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遗产编号 ⅳ-37 所属地区 山东·青岛 遗产级别 市级 遗产类别 传统戏剧 申报人/单位 青岛市京剧院 申报日期 2006 青岛――是黄海之滨的一颗璀璨的明珠。碧海、蓝天、红瓦、绿树,中国京剧艺术网http://www.jingjuok.com,转载请注明出处。历来是以其美丽的风光而令世人瞩目,现在又以其雄浑的经济发展势头而更加遐迩闻名。青岛――这座年轻的城市,只有106年的历...
遗产编号 ⅳ-39 所属地区 山东·日照·莒县 遗产级别 市级 遗产类别 传统戏剧 申报人/单位 莒县文化馆 申报日期 2006 莒县地处鲁东南,属新亚欧大陆桥东方桥头堡,沿海开放城市日照市。东接东港区和五莲县,西连沂水、沂南两县,南与莒南县毗连,北与诸城市为邻,距青岛200公里,东距日照71公里。位于东经118°35′35″——119°07′04″,北纬35°19′47″——3...
遗产编号 ⅳ-40 所属地区 山东·日照·五莲县 遗产级别 市级 遗产类别 传统戏剧 申报人/单位 五莲县文化馆 申报日期 2006 茂腔,是五莲境内流传最广、群众喜闻乐见的一个剧种。据推算,茂腔戏已在五莲流行200年以上。 五莲茂腔先是由敲着狗皮(或牛皮)鼓演唱的 “姑娘腔”与花鼓秧歌相结合演变为“肘鼓子戏”,因尚未作为舞台戏出现,只是表现为随时随地的坐唱形式,故群众也称...
遗产编号 ⅳ-42 所属地区 山东·泰安 遗产级别 市级 遗产类别 传统戏剧 申报人/单位 泰安市山东梆子剧团 申报日期 2006 山东梆子是山东省地方戏曲剧种之一。又名“高调梆子”,简称“高调”或“高梆”,又因其高昂激越的特点,又被人称为“舍命梆子腔”。主要流行于山东西南部的菏泽、济宁、泰安等地的大部分县市,以及聊城、临沂等地区的广大城镇乡村。因流行区域的不同,群众对其称呼亦有...
遗产编号 ⅳ-43 所属地区 山东·潍坊·临朐县 遗产级别 市级 遗产类别 传统戏剧 申报人/单位 临朐县 申报日期 2006 周姑戏,就是现在的五音戏。是中华文艺百花园中的一支奇葩,是享誉全国的独一剧种。 说到五音戏,知者甚多,要说她是怎么发展起来的,也就是她的前身如何。恐怕知者甚少,特别是当今年青一代。这就有必要简略介绍一下。 谈起五音戏,还与周村有一段不解之缘。...
遗产编号 ⅳ-44 所属地区 山东·烟台·莱州市 遗产级别 市级 遗产类别 传统戏剧 申报人/单位 莱州市 申报日期 2006 (一) 简介 蓝关戏是流传于胶东半岛的莱州及招远等地的一个古老的高腔剧种,是弋阳腔在胶东的后裔。据有关典籍记载、著述表明及历代艺人的口碑资料,蓝关戏始于明末,兴于清初。明代末年,弋阳腔在其风靡全国之时传至莱州,成为早期"蓝关戏"发生的重要契机,促使...
遗产编号 ⅳ-45 所属地区 山东·烟台 遗产级别 市级 遗产类别 传统戏剧 申报人/单位 莱州市 蓬莱市 申报日期 2006 莱州市东南部有个郭家店镇,这里山青水秀,风景秀丽,气候宜人且经济发展迅速,文化底蕴浓厚,道路交通方便,素有“生态第一镇”的美称。在历史长河的不断延续中,其独特的自然条件和人文环境,孕育了无数成就卓越的学者、文人,同时也孕育了许多饱含民间特色的美丽故事和传...
遗产编号 ⅳ-9 所属地区 山西·太原 遗产级别 省级 遗产类别 传统戏剧 申报人/单位 山西太原 申报日期 2006 太原秧歌是流行于太原市郊区的一个民间地方戏曲剧种。 早期的太原秧歌是由民歌小调发展而成的地秧歌,载歌载舞,形式内容非常简单,多在节假日和祭祀的时候活动,而且只有男演员演唱或男扮女装表演,伴有简单的锣鼓。之后,大约发展到清代中期,太原秧歌由载歌载舞的地秧歌搬...
遗产编号 ⅳ-46 所属地区 山东·枣庄·峄城区 遗产级别 市级 遗产类别 传统戏剧 申报人/单位 峄城区 申报日期 2006 峄县(独杆)轿流行于鲁南地区,发源于枣庄市峄城区。以峄城区为中心,流传周边的台儿庄区、薛城区、枣庄市区、滕州市、徐州市贾汪区、微山湖东韩庄镇、利国驿、临沂市苍山县及兰陵、向城等地区。 独杆轿是秧歌、竹马、狮子龙舞、高跷、花船等民间游艺活动中的一个艺...
遗产编号 i一4 所属地区 山西·大同 遗产级别 市级 遗产类别 传统戏剧 申报人/单位 北路梆子剧团 申报日期 2006 四大梆子 北路梆子,又名"上路戏",与中路梆子(晋剧)、上党梆子、蒲州梆子并称山西四大梆子。是在华北地区较有影响的剧种之一。郭沫若同志曾用"听罢南梆又北梆,激昂慷慨不寻常"的诗句,来赞誉北路梆子。 北路梆子,大约形成于十六世纪中叶,至清嘉庆、道光...
遗产编号 i一5 所属地区 山西·大同·阳高县 遗产级别 县级 遗产类别 传统戏剧 申报人/单位 阳高县文化局 申报日期 2006 “二人台”这门艺术何时流传至阳高,史料没有记载。据老艺人们讲,境内最早流传下来的曲调为《八仙庆寿》,初步考察为清咸丰年间??1851―1861牍产物。因此可以这样说,早在150多年前,“二人台”已经在阳高有了自己的足迹。应该说,“二人台”艺术是在民歌...
遗产编号 i一6 所属地区 山西·大同·广灵县 遗产级别 县级 遗产类别 传统戏剧 申报人/单位 广灵县文化局 申报日期 2006 广灵秧歌又名“优歌”,它是流行在广灵、浑源以及河北省的涞源、蔚县、易县一带的地方戏曲,由当地的蹦蹦戏、民歌以及北路梆子剧种之影响发展壮大而成。据清朝乾隆十九年撰写的《广灵县志》记载:“春场在先农坛。是日,设春筵用优歌。”由此可见,广灵秧歌的形成年代,...
遗产编号 ⅳ-9 所属地区 江西·赣州 遗产级别 国家级 遗产类别 传统戏剧 申报人/单位 赣州市采茶歌舞剧院 申报日期 2006 1、历史沿革 赣南采茶戏是赣南土生的剧种,它是在当地民间灯彩和采茶歌舞的基础上形成为戏的。其产生和流传具有悠久的历史。 据传说,采茶戏萌芽很早。过去,一般老艺人们都说,在唐朝的时候就有了采茶戏。根据是采茶戏班里供奉的祖师爷田师父,是唐明皇...
遗产编号 ⅳ-13 所属地区 江西·赣州·信丰县 遗产级别 省级 遗产类别 传统戏剧 申报人/单位 信丰县文化馆 申报日期 2006 手端木偶戏(端戏子),顾名思义,就是用手端着木偶表演的戏。一个如轿般的围幔,前面开个“窗口”就是舞台,艺人坐在凳上,用脚操作乐器,用手端着木偶作动作,用嘴唱、念、吹,“戏”就演成了。从导演到龙套,总共只有一人,这就是“端戏子”的优点和精髓。 ...
遗产编号 ⅳ-14 所属地区 江西·赣州·宁都县 遗产级别 省级 遗产类别 传统戏剧 申报人/单位 宁都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申报日期 2006 宁都采茶戏自清乾隆中叶(约18世纪50-60年代)起,经过三角班??半班??半整杂等几个阶段,逐步形成。 宁都三角班是在茶歌、灯歌、山歌、小调的基础上吸收邻县如兴国、永丰、宜黄的演唱艺术发展起来的。起源于宁都县赖村、青塘两个乡...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