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灵秧歌_非物质文化遗产_传统戏剧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遗产编号 i一6 所属地区 山西·大同·广灵县

 

  遗产级别 县级 遗产类别 传统戏剧

 

  申报人/单位 广灵县文化局 申报日期 2006

 

  广灵秧歌又名“优歌”,它是流行在广灵、浑源以及河北省的涞源、蔚县、易县一带的地方戏曲,由当地的蹦蹦戏、民歌以及北路梆子剧种之影响发展壮大而成。据清朝乾隆十九年撰写的《广灵县志》记载:“春场在先农坛。是日,设春筵用优歌。”由此可见,广灵秧歌的形成年代,起码也在乾隆十九年以前,甚至在清初康熙年间就有其雏形。

 

  清末同治、光绪年间,随着梆子剧种的蓬勃发展,广灵秧歌也不断成长壮大。大同、浑源、阳高以及河北省蔚县、涞源县、易县等地区经常有广灵秧歌班社的演出活动,因为它演出的“上坟”、“赶脚”、“过年”、“打雁”、“杀鞋”、“杀狗”等剧目,生活气息十分浓厚,符合观众厌恶战争,渴望和平幸福生活的心理,因此很受广大观众欢迎。据调查,本世纪30年代,广灵县大部分农村都建立了业余班社,这种业余秧歌班社后来逐渐发展到临近的蔚县、阳高、阳原、灵丘、浑源等县,广灵秧歌传入这些县以后,又和当地的民歌、小调、方言、土语相结合,于是产生了“蔚县秧歌”、“阳高秧歌”、“阳原秧歌”、“灵丘秧歌”、“浑源秧歌”。仅“阳高秧歌”又分为两大流派:一派是桑干河以南的“堡村秧歌”,另一派是桑干河以北的“八里台村秧歌”。“南派”行腔稳健,“北派’行腔华丽。解放以后,1983年7月广灵县正式建立广灵秧歌剧团。

 

  广灵秧歌唱腔包括训调十九个、小曲三个、各种板式八种。训调、小曲属弦索调,是秧歌的早期唱腔。一般为四句一段,反复演唱,在传统的“三小戏”中经常使用。秧歌的板腔体唱腔共有八种,即:“扬腔”、“头性”、“二性”、“三性”、“介板”、“倒板”、“滚白”、“梦昏”。其中:“扬腔”是“头性”的引子;“头性”属慢板;“二性”节奏平稳,可快可慢;“三性”与“介板”适宜表现激动情绪;“滚白”与“梦昏”适宜表现悲痛和昏死复苏的情绪。

 

  文武场乐器与其它剧种大致相同。

 

  传统代表剧目有:“烈女传”、“三贤”、“合凤裙”、“花亭”、“送枕头”、“打瓦罐”、“杀狗”、“泼水”、“赶脚”、“借冠子”、“张喜鹊打老婆”、“王三小求妻”等一百多个剧目。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