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朐周姑戏_非物质文化遗产_传统戏剧
遗产编号 ⅳ-43 所属地区 山东·潍坊·临朐县
遗产级别 市级 遗产类别 传统戏剧
申报人/单位 临朐县 申报日期 2006
周姑戏,就是现在的五音戏。是中华文艺百花园中的一支奇葩,是享誉全国的独一剧种。
说到五音戏,知者甚多,要说她是怎么发展起来的,也就是她的前身如何。恐怕知者甚少,特别是当今年青一代。这就有必要简略介绍一下。
谈起五音戏,还与周村有一段不解之缘。周村,这个地方说大不大,说小不小。说她不大,是她地域不大,人口不多,世界地图上找不到,国内地图上不显眼。说她不小,是她的名气不小,素有“天下第一村”、“旱码头”、“丝绸之乡”之美称。早在很多年前,就已是鲁中著名商埠。
鲜为人知的是,周村是五音戏的温床。
五音戏,原名“周姑戏”。距今大约一百多年前。在章丘、长山(当时的县名)交界处,有一座庙,庙内有一个尼姑,姓周)人们不知其名,只知叫周姑子。此人善唱小曲小调,经常口哼小曲四处化缘。周村是她常到之处(此时周村已是鲁中商业重镇,属长山县)。时值清末,朝廷腐败,丧权辱国,民不聊生。乞讨者甚多。有一对年青要饭的,两口子特别喜欢周姑子的小曲调。每天要饭归来,晚上就在周姑子的庙门下住宿,偷听她唱小曲。此时,周姑子回到庙中就爱唱“尼姑思凡”时间长了,就学会了很多。从此,再上门要饭,就经常唱段小曲给人家听听,以讨得主人欢喜,多打发一点干粮。后来,别的要饭的,见他(她)二人唱小曲要饭要得特别多,也跟着到庙门下住宿,学唱。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很多要饭的便学会了唱周姑子小曲。周姑子的小曲小调广泛传开了。越来越多的人爱听这个调调了。乞讨者们有了更多的生存机遇了。于是,要饭的自动组织起来,打场子、赶庙会、唱堂会、庆宴会、忙红白公事……由原来的干口清唱,到加上锣鼓动静。这就形成了周姑戏的雏形。
章丘有个叫李德兴的艺人,原来是唱章丘梆子的。因为该戏占人多,往往是挣不出吃来。后来,听说一帮要饭的串庄赶会,唱周姑子小曲,唱得很红火,占人不多,挣钱不少。就领着几个人跟踪他们,一边看,一边听,把这帮要饭的“玩意儿”学到手,重打锣鼓另开戏,大见成效。由于该曲调易唱易学,内容大都是反映百姓乡里的民间凡事,因而深受农村大众欢迎。特别是戏文中的男婚女爱、打情骂俏,事非恩怨、家长理短,逢场作戏、捧场逗眼,乡上气息、通俗易懂。倍受农村妇女青睐,称为“拴老婆撅子”。李德兴的儿子唱周姑戏唱红了!人们送给他一个艺名叫“根柱子”(意为舞台上一根台柱子。或许是他的乳名。未详。作者注)。当时,当地流传着这样的口头禅:“摸摸根柱子大辫子,三天不用想汉子(清朝男人都留辫子)”。“听见根柱子锣鼓响,烀饼子糊到门框上(指妇女慌着去看戏,忙中出错)”。周姑子唱腔流传开了,影响很大,当地一些戏班纷纷移植、改唱。据周村老艺人张金霞口忆,他的师父原来也是唱梆子和大秧歌的,早在“根柱子”之前就已偷学了周姑子唱腔。
五音泰斗“鲜樱桃”(邓洪山)的父亲,原来也是唱章丘梆子的。后来,领着邓洪山、王化奎、王化元等人都改唱“周姑戏”了。
周村,是周姑戏的演出地、根据地、发祥地。以“鲜樱桃”为代表的“周姑戏”班,在周村唱响了,唱红了。全国京剧四大名旦之一的程砚秋来周村演出时,看了“鲜樱桃”的表演,大加赞扬。据说还向他学了一招(水袖功)。后又赞助戏箱,扶持他到上海灌唱片,“周姑戏”正式改名为“五音戏”……这些自然就是后话了。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