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关戏_非物质文化遗产_传统戏剧
遗产编号 ⅳ-44 所属地区 山东·烟台·莱州市
遗产级别 市级 遗产类别 传统戏剧
申报人/单位 莱州市 申报日期 2006
(一) 简介
蓝关戏是流传于胶东半岛的莱州及招远等地的一个古老的高腔剧种,是弋阳腔在胶东的后裔。据有关典籍记载、著述表明及历代艺人的口碑资料,蓝关戏始于明末,兴于清初。明代末年,弋阳腔在其风靡全国之时传至莱州,成为早期"蓝关戏"发生的重要契机,促使了它的孕育和萌生。蓝关戏即是以"错用乡语"的音调特征沿袭和模仿弋阳腔,"其节以鼓,其调喧"的表现形式和吸收了胶东的民间曲调及其他成分。
关于"蓝关戏"的名称,也还有几种说法。有说"蓝关戏"主要剧目是唱韩湘子的故事为多,其叔父韩愈,处处过难关,取了难关的谐音,故名"蓝关";又有说"蓝关戏"帮腔用弋阳腔(高腔),来自南方故称南官腔,因而叫"南官戏"("官腔"之称,见张次溪《戏剧漫话》);还有说"蓝关戏"叫"连字戏",取其连续不断的意思。
(二) 历史溯源
"蓝关戏"的班社形成,大约在清后期,戏班出名的村是莱州市的季家、马回沟,招远县的小河头。每当年节来临,三台"蓝关戏"和京剧对台而演。季家代表艺人季希奎,小河头代表艺人王振德,后来的王仕学较有名。演出每班人员约40余人,武戏白天演,因为场面热闹;文戏黑夜演,因晚上能坐下静静地观赏,一年四季都有演出和排练活动。
新中国成立之后,"蓝关戏"也经常有活动。60年代初,还有演出。70年代后期,掖县(今莱州市)还编排"蓝关现代戏"《燕子迷路》上演。但自1965年以后基本上已终止传统"蓝关戏"的演出活动了。近几年,小河头及龙埠的老艺人把几出戏整理演唱,群众欢喜地说:"从南京到北京,也没听见这一声。"
(三)艺术特色
蓝关戏"帮、打、唱"三位一体,交映生辉,成为该剧种音乐的三大支柱,当地群众"会唱者,颇入耳",素有"蓝关开了台,婆娘跑掉鞋"之说。蓝关戏上演的剧目有近百出,主要为《东游记》与《西游记》两部大型连台本戏。
"蓝关戏"的剧目,大体分为两类,一类是八仙传说故事,艺人称为《东游记》,剧目有《湘子出家》、《湘子回家》、《贬朝》、《烧海》、《八仙过海》等;另一类也是演道教神仙八仙故事,但剧中出现孙行者、猪八戒等人物,被统称为《西游记》,剧目有《打潮阳》、《烧潮阳》等。这些故事引人入胜,剧中人物繁多,文武俱全。内容多宣扬道教的出世、修道、飞升思想,宗教色彩浓重。
"蓝关戏"的音乐唱腔有蓝关腔、老蓝关腔、高腔、赞片子、小曲等。其腔调曲体短小,音调明快上口,有几种不同"帮腔"(亦称"凑腔")应对。没有管弦乐,只有打击乐器伴奏,常常是台上演员唱,台下观众哼,人们称此为"满台响".唱词在"蓝关戏"中,为八句三段的段体,这种传统与"八仙戏"的"耍孩儿"的句幅如出一辙-本文所谈其传统性在此可又见一斑。
(四)传承价值
蓝关戏的历史是一部声腔剧种的发展史,蓝关戏的衍变和传承,是我们探索蓝关戏古老文化内涵的"向导",具有突出的学术价值和历史资料价值。发掘、抢救和保护这一古老剧种对丰富完善中国戏曲史和发展民族音乐事业大有裨益。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蓝关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