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平调_非物质文化遗产_传统戏剧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遗产编号 ⅳ-31 所属地区 山东·济宁·金乡县

 

  遗产级别 市级 遗产类别 传统戏剧

 

  申报人/单位 济宁市金乡县 申报日期 2006

 

  〖四平调〗 四平调形成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末,迄今只60余年的历史,它是由流行于山东、江苏、河南、安徽四省接壤地的一种民间说唱艺术――“花鼓”发展演变而成的。四平调剧种分布于山东的巨野、成武、金乡、曹县、单县;江苏的沛县、丰县、铜山;安徽的砀山;河南的商丘、范县、长垣及河北南苑、丘县、大名和山陕部分县市等地方。

 

  四平调源于说唱音乐,曲调优美动听,简单易学,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爱好,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在四平调音乐中唱腔音乐是它的主体,以板式变化体为主,以平板为主要曲调,运用戏曲音乐板式派生原则,派生出不同板式。

 

  因它以花鼓为主,吸收评剧、京剧、梆子等剧种的曲调而形成,有人便称它为"四拼调",后改称"四平调".也有人认为,是根据其曲调四平八稳、四句一平而得名。

 

  历史沿革

 

  1930年前后,花鼓艺人庞学文、杜学诗(绰号"黑云彩")的花鼓班到济南后,得到南岗子(今新市场)戏院主人支持,赁借旧戏箱及全套锣鼓,开始登台演出。1934年,邹玉振的花鼓班与他们合班,称大兴班,群众呼之为"老梆子".抗日战争爆发后,他们流亡到安徽的界首、阜阳一带,改名为"山东老调"、"山东干砸梆"、"文明花鼓",并曾与评剧合班,移植了一些剧目,吸收了京剧、评剧的表演程式,得到充实和提高。

 

  1945年春,燕玉成、李玉田、刘汉培和杨学智(豫剧琴师)等,对花鼓戏的音乐唱腔进行研究,相继吸收了豫剧、评剧、京剧的唱腔,增加了弦乐伴奏,形成为后来的四平调。 四平调唱腔艺术经过花鼓艺人们的不屑努力,在发展中逐渐成熟,特别是戏曲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王凤云继承和发展了其母王桂芳(大青衣)的唱派,唱腔婉转明快、跳跃奔放、刚柔相济,1962年,她去中国评剧院移植了大型古装戏《花为媒》,得到戏曲表演艺术家新凤霞的亲授,她大胆吸收了评剧的戏曲音乐,使四平调唱腔艺术更加丰满,她大胆地对四平调唱腔进行了创新,成功地研究出“慢三眼”式的宫调〔慢四平〕之后,又研究出“慢三眼”式的“徵”调〔反四平〕,这是四平调艺术领域里的一项丰硕成果,形成了别树一帜的独特的四平调艺术流派,得到了戏曲专家们的高度评价。山东电台、山东电视台摄(录)制了她主演的《裴秀英告状》、《花为媒》,《农村大众》、《戏剧丛刊》及省电台对王凤云唱腔艺术进行了采访报道。 50年代以来,山东省的金乡、成武、单县、曹县、范县(现划归河南省)先后建立专业剧团,苏、豫、皖等省也有不少专业和业余剧团。1954年和1956年,金乡县前进四平调剧团参加山东省2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演出《小借年》、《小二门》、《刘芳福借银》,刘玉芝等获演员奖。之后,曾创作演出《战羊山》、《湖上红莲》等现代戏。1982年,山东省戏剧演出月期间,济宁地区金乡县四平调剧团演出的《团圆》、《谢媒人》、《谁当家》等小型现代戏,获多项奖励。1984年山东省第二届戏剧演出月时,成武县四平调剧团演出《春暖梨花》,王凤云获演员奖。

 

  流行区域

 

  四平调流布范围较广,山东、河南、安徽、江苏相互接壤地区均为它的活动范围,目前河南有商丘市四平调剧团和濮阳市范县四平调剧团两个专业剧团。 山东有成武县四平调剧团。

 

  艺术特色

 

  四平调以花鼓为基础,同时又大量吸收了其他姊妹剧种的艺术营养,形成了具有浓厚地域特点的艺术风格。女声在质朴之中不失委婉俏丽,男声则高昂豪放、刚柔兼备,保留着较强的说唱特征。

 

  四平调与二黄声腔很接近,四平调也叫平板二黄,它是从安徽青阳腔的滚调进一步发展而成的,在京剧传统剧目中除了花脸行当外,其他各行当均有四平调唱腔。四平调唱腔与二黄原板相近,兼备了西皮二黄两种风格的腔调,京胡要用二黄把位伴奏。四平调的板式不多,只有原板、慢板两种板式,而这两种板式的旋律基本相同,只是节奏和行进速度上有别。我们把中速节奏的称之为四平调原板,把慢节奏的称之为四平调慢板。

 

  四平调的唱腔和节奏的变化甚为自由灵活,不管多么复杂和不规则的唱词都可以用四平调来演唱,四平调与二黄声腔最大的不同就是上下句的落音十分随意,如,四平调唱腔的上句、下句都可以落在"2"音上,上句又可以落在"6"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