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金宝屯墓地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开鲁县东风镇金宝屯东南。2016年6月末至9月初,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对金宝屯遭盗掘的两座墓葬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墓葬编号为M1、M2.墓葬内…[全文]
2016年8月5日,美国《科学》杂志发表了以中国学者吴庆龙为首的科研团队的论文,题为《公元前1920年的洪水爆发为中国传说中的大洪水和夏朝的存在提供依据》(以下简称“吴文”…[全文]
红山文化因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红山后遗址的发掘而得名,是中国东北地区最著名的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之一,在中华文明起源和早期社会发展进程中占据重要地位,对东北亚地区同期或稍晚阶…[全文]
在古代海外贸易中,中国瓷器一直占有重要地位,“海上丝绸之路”又称“陶瓷之路”。唐代,瓷器已随丝绸输往国外,以后日趋频繁。明清时期,瓷器外销进入新阶段,不仅继续输往亚非各国,…[全文]
19世纪,德国学者李希霍芬将历史上连通东西方的交通大动脉称为“丝绸之路”。今天,一谈到这条沟通东西方文明的贸易通道,人们往往更多联想到的是两次出使西域的西汉人张骞。而随着新…[全文]
同样作为都城,在汉魏洛阳城、唐长安城等名城的比照下,辽上京的存在显得相当寂寞。在文人墨客的笔下,很难寻觅它的身影;在史书中,有关它的记载也是寥寥。当初,在北宋人的想象中,辽…[全文]
一直以来,中国文明史早期的某些具有独立起源的文明成就总是会被西方怀疑,认为是从亚欧大陆的其他地区传入的。在新石器考古领域内,安特生发现仰韶文化之后不久,仰韶文化西来说便甚嚣…[全文]
“善治国者必先治水。”中国有着开发利用水资源的悠久历史。历代有为的统治者都把兴修水利作为治国安邦的大计。千百年来,中国出现了很多治水名人,建成了一批具有相当规模的水利工程。…[全文]
马家窑文化是黄河上游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主要分布在甘肃中南部地区,以陇西黄土高原为中心,东起渭河上游,西至河西走廊和青海省东北部,北达宁夏回族自治区南部,南抵四川省北部。据…[全文]
岩画是未使用或不使用文字的原始先民运用颜料绘制或用工具凿磨等方式,在崖壁或岩石上进行造型创作活动时保存下来的一种艺术遗迹。 学术界对岩画的称呼很多,但总体上都按照…[全文]
建康作为吴、东晋、宋、齐、梁、陈六个朝代的都城,曾一度领先于东亚及东南亚各国都会,与古罗马城并称为“世界古典文明两大中心”。430年,诃罗陁国使臣来到建康,在国书中如此赞叹…[全文]
甲骨文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标志着世界对甲骨文的重要文化价值及其历史意义的高度认可,对于国际社会了解和认识甲骨文及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推动作用,对甲骨学研…[全文]
殷墟甲骨文是中国地下出土的最早的成文古典文献遗产。甲骨文内容丰富,涉及3000年前殷商时期的政治制度、王室结构、社会生活、经济生产等方方面面,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史料价值和学术史研究价值。从1899年发现至今,经海内外学者们近120年来前赴…[全文]
郭里木棺板画B板的叙事结构与A板完全相同,画面以棺板的矮帮为起首,渐向棺板的高帮推进,到拂庐宴饮形成高潮。现按B板的叙事结构,将情节区分并给予说明。 灵帐举哀 …[全文]
这两尊三彩女侍俑出土于陕西关中西部凤翔原上的一座唐代墓葬中。两尊造型基本相同,均高17.5厘米,都是高髻垂于额顶,面带微笑,细目小口,袒胸,上穿襦衫,下着长裙曳地,胸部襦衫束于裙内,双手合袖于腹前,体修长。脸与露胸施粉彩。两俑的区别在于,一…[全文]
月中玉兔的形象在中国家喻户晓,已经成为中国神话传说中最广为人知的内容之一。而玛雅文明的月亮神也是怀抱玉兔的。这个相似点颇为引人注目,也特别容易令人产生关于两个文明悠久联系的…[全文]
摘要:中国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将文化遗产转化为审美资本,以创新促进发展,以发展促进保护,是保护文化遗产的一条可行之路。文化遗产转化为审美资本,需要经历文化遗产--文化资源--文化符号--审美符号--审美资本这一转化过程。 关键词:文…[全文]
今年是《世界遗产公约》诞生45周年,而中国的可可西里和鼓浪屿也在今年的世界遗产大会上申遗成功,这无疑进一步增强了中国人的民族自尊心和国家荣誉感。1972年11月16日,在为…[全文]
此前多数学者认为南岛语系起源于台湾,往南经过菲律宾,再扩散到太平洋地区。但在2日至6日召开的中国东南及环太平洋地区史前考古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公布的最新研究成果指出:南岛语系也可能起源于其他地区。 “台湾并不是南岛语系向南扩散的唯一出…[全文]
核心提示:在凌家滩墓葬出土的文物当中,有玉板、玉龟、玉勺等一大批精美玉器,还有一件太阳纹的纹饰。总之,西坡遗址、陶寺遗址、王城岗遗址、新砦遗址、二里头遗址,中岳庙、嵩岳寺塔、观星台等“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等等遗址,都是我们中华文明中的一部分…[全文]
东天山地区位于天山廊道东端,东接河西走廊,西北通阿尔泰山,既是古代丝绸之路东西方文明交流的重要通道,也是农牧文化互动与交融的重要区域。 东天山自然地理环境自南向北可以…[全文]
朱厚烨乃朱祐槟长子。嘉靖二十年( 1541年)册封为益王,死于嘉靖三十五年( 1556年)。 朱厚烨墓坐落于南城县东南的长塘村,系朱厚烨及其元妃王氏、继妃万氏的三人合葬墓。考古工作者于1958年9-10月间发掘清理了朱厚烨墓。 朱…[全文]
考古报告是考古学者进行考古学研究所需信息的重要载体,“因为人们要再了解已被发掘了的遗存,除了查看文字记录、图纸、照片及获取的遗存外,就只能阅读考古报告了,而再也见不到遗存本身或未经发掘的‘完整’的遗存了。”与考古学的研究过程相对应,考古报告…[全文]
中国冶铁技术的起源,是中国考古学研究中极为重要的问题之一。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最早的铁器在西亚的两河流域北部和小亚细亚地区,时代为公元前2500 年。公元前2500 年左右的赫梯人墓葬中出土铜柄铁刃匕首,经检测为人工冶炼制品,说明安纳托里亚高原…[全文]
内容提要:20世纪初,以研究古代社会为目标的科学的考古学传入中国。在认识早期中国历史的过程中,考古学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在其发掘、研究过程中,考古学不可避免地遇到了古人类遗骸以及如何对待的问题。在考古学的科学研究与作为其研究对象的古人类遗…[全文]
河南1949年前的考古活动与中国现代考古学的诞生紧密相连,我们称之为河南早期的考古活动。人们普遍认为河南早期考古工作的开展可以追溯到1921年瑞典地质学家安特生在河南渑池县仰韶村的调查和发掘。从1921年安特生在仰韶村的发掘,到1928年原…[全文]
“十二五”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对文物考古工作的高度重视下,在广大文物考古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文物考古工作成绩斐然。而作为占考古工作绝大部分的基本建设考古,不但继续忠实履行为经济建设保驾护航的重任,而且不断加强课题意识…[全文]
开展文物调查,全面掌握文物的基本情况及存在现状,是文物保护、管理、研究及利用的必要前提和基础,也是十分重要的工作手段。从1909年清政府组织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文物调查开始,历经北洋政府、国民政府、中国共产党抗战边区、解放区的文物调查,到201…[全文]
中华玉文化中心在此以前举办的展览和开展的玉器·玉文化学术研讨会,均限于史前时代,从现在开始至今后四五年内,我们的这些活动,转入到了西周和东周这两个历史时期。今次学术研讨会正处在一个转折点上,可以说,我们谋求的中华玉文化中心学术活动内涵的转折…[全文]
党的十八大以来,地方各级人大、各级政府高度重视文物立法工作,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等法律框架下,结合本地区实际制修订了100余部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我国文物保护法律制度体系。 地方文物保护综合性立法取得…[全文]
广西贵港考古大发现:旧城区挖出汉代护城壕
工笔山水的意境美
天津博物馆馆藏中国古代书画
广东省博物馆馆藏清代瓷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