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断前行的基本建设考古

  “十二五”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对文物考古工作的高度重视下,在广大文物考古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文物考古工作成绩斐然。而作为占考古工作绝大部分的基本建设考古,不但继续忠实履行为经济建设保驾护航的重任,而且不断加强课题意识和学术意识,重大考古新成果不断涌现。更为可贵的是,在当前国内从上到下对考古和文物保护工作逐渐重视和加强,中国考古不断探索、完善和前行的大背景下,基建考古也不断改变自身,逐渐改变被动配合建设的局面,逐步实现基建和文物保护的统一。

  为经济建设保驾护航

  2015年,国家文物局印发《关于做好当前基本建设考古工作保障重大建设项目顺利实施的通知》,指导各级文物部门与考古单位进一步加强基本建设考古工作组织协调,理顺工作程序,保质提效,为国家重点建设工程提供有力保障。2012年至2015年,全国共实施基本建设考古发掘项目1803项,考古发掘面积近100万平方米,西气东输、高速公路铁路建设、重大水利设施建设项目、棚户区和城乡危房改造等基本建设工程中的考古工作及时、全面开展,为各项工程顺利实施提供了有利条件,为实现国家宏观经济发展目标,以及“京津冀一体化”“长江经济带”“一带一路”建设等重大战略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各地不断加强组织和管理,创新机制,提高基本建设考古工作的质量和效率,长江三峡文物保护和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文物保护两项世纪工程的验收工作顺利实施;陕西、山东等省出台相关地方法规和指导性文件,加强基本建设考古工作;重庆、四川等省市文物部门与水利部门加强沟通协作,统一规划三峡库区消落区、向家坝水库等建设工程地下文物抢救性考古发掘;北京、湖北等省市在全国范围内调集考古工作力量,全力推进北京城市副中心和鄂北水资源配置工程等重大建设项目中的考古工作。

  北京通州汉代路县故城遗址俯瞰(远处是北京城市副中心行政办公区)

  重要考古新成果不断涌现

  基本建设考古不断加强课题意识,精细化和规范化程度也日益提高。发掘单位不再机械地配合建设施工,而是始终将课题贯穿发掘始终,将配合基建发掘视为解决学术课题的机会,不遗余力将研究做深,做透。在此基础上,一大批重大考古新发现、新成果在基建考古中不断涌现。如故宫明清建筑基址的发掘便是在故宫博物院热力、电力和消防等基础设施改造工程中实施的,首次对故宫城墙的现代地面以下部分进行了考古解剖;贵州新蒲杨氏土司墓地是在配合建设中的中桥水库,将“土司考古”的课题融入其中,发现了数座重要的土司墓葬。

  考古研究在更大范围的基本建设考古中也得以实现。就在今年“2016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评选入围项目中,四川成昆铁路扩能工程(凉山境)先秦时期聚落遗址群和北京通州汉代路县故城遗址两个“巨无霸”工程中的基建考古尤为引人注目。这两个项目不但调查、发掘面积大,且数个发掘工地分散。正是由于前期的课题导向,才能将所有发掘工地穿缀起来,形成了一幅古代文明的优美画卷。四川成昆铁路扩能工程(凉山境)对多个先秦时期聚落遗址群的发掘,真正意义上构建起了安宁河流域新石器时代晚期至春秋战国时期的时空框架和谱系关系。北京通州汉代路县故城遗址既发现了城址,也发现了墓葬群,形成了完整、立体的研究资料,不但丰富了首都的悠久历史文化,也填补了汉代县级城址考古的学术空白。

  逐步实现基建和文物保护的统一

  传统意义上的基本建设考古,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先期为基本建设“清场”“腾地”的意思。尽管《文物保护法》中对基本建设前应报请进行考古调查勘探有明确规定,但因为工期和经费等原因,基建方和发掘方难免会有龃龉。这种情况不但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考古发掘的进行,甚至会出现破坏文物等违法事件的发生。近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对文物考古工作的高度重视下,许多基建单位的态度开始有了可喜的转变,从原先的不理解、不情愿到主动配合,在时间、设备和经费上尽量给予方便。既有国家层面对基建考古的坚强支持,也有发掘方对自身社会责任的明确和积极实践,越来越多的发掘方会采取多种形式积极向基建方解释和宣传发掘成果的学术意义和社会意义,如邀请基建方现场参观等,四川成昆铁路扩能工程(凉山境)的考古发掘成果通报会还特意邀请基建方参加,向媒体宣传基建单位为考古发掘所创造的有利条件。所有这些,让基建方真正意识到自己施工的土地所蕴含的厚重的历史文化和自己应尽的法律责任和社会责任。

  不仅如此,近年来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在基本建设考古中发现的重要遗址也得到了重视和保护,如江苏隋炀帝墓、重庆老鼓楼衙署遗址考古工作结束后,当地花大力气调整建设项目方案,组织开展后续保护,推动考古遗址公园、遗址博物馆建设,保留重要历史遗迹和民族珍贵记忆。作为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一部分的北京通州汉代路县故城遗址在发掘后,文物主管部门与建设方多次进行沟通,并且将城址的发现情况和专家意见向北京市政府进行了全面汇报。北京市政府对该城址的保护给予了高度重视,于2017年1月9日在专题会上正式批示,古城城址整体原址保护,建遗址公园,建博物馆,建考古工作站。一座未来的千年新城正在建设之中,一座历经千年的汉代古城也保下来了。在洛阳,对于城市内及周边一些工地发现的小规模遗址、墓葬等,考古部门也积极向所在单位宣传,提供技术支持,让他们意识到自己脚下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是他们宝贵的文化资源,应该保下来,由此形成了多方共同保护文物的可喜局面,也为配合基本建设考古在文物保护方面探索出一条新路。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