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朱熹,首先想起的是朱熹故里油菜花田环绕的黑瓦白墙,“沃田桑景晚,平野菜花春”,婺源的山水宜于仁智之思。 朱熹的一生,主要精力都花在笺注经书和书院讲学上,白鹿洞书院、武夷精舍、岳麓书院、沧州精舍等地都留有他弘文劝学的遗迹。然而教科书中对…[全文]
在孔子的文化生命中,七十是心灵最自由而圆融的阶段。他说自己“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即到了七十岁心里想什么就做什么,却处处与人相融,与物相和,与世相安。 孔子从“十又五岁志于学”为发端,其中志字,士下有心,即发心坚持于学习,到七十仍回到“心…[全文]
每个人都会有一些朋友,在自己的交际圈中,朋友之间可以相互交流,相互影响。因此重视道德的古人多于选择朋友一事相当谨慎,孔子就曾说过“无友不如己者”,选择优秀的朋友为伴,可以增长见识、砥砺气节、规正言行,从而收获良多;而如果成天和没有志向、举止…[全文]
众所周知,从东晋开始,其后的宋、齐、梁、陈几代都属于偏安江左的地方政权,在这样的政权中,皇室的力量相当衰弱,政治势力是由当时的世族官僚支撑起来的,因此当时的政治,是一种特殊的“门阀政治”。东晋的开国皇帝司马睿在南渡建康时,得到了当时世族王导…[全文]
自从鸦片战争以来,儒学基本处在被否定和排斥的处境中。中国的政治精英和文化精英把一百多年被欺负的恶果算在儒学以及传统文化的账上,对于儒家文化的误解非常深。杜维明先生曾很痛心地说欧美思想家对于儒学之误会到达难以理解的程度。其实何止外国人,我们自…[全文]
朱子像 《朱教授讲朱子》百三五 朱子曰:“大抵为学,只是博文、约礼两端而已。博文之事,则讲论思索要极精详,然后见得道理巨细精粗,无所不尽,不可容易草略放过。约礼之事,则但知得合要如此用功,即便着实如此下手,更莫思前算后,计较商量。” …[全文]
老成都盖碗茶 成都人对茶具的使用,彰显出了对生活品质的高要求。成都茶馆里的传统茶具是三件套——茶碗、茶盖和茶托子(因为形状似船,故又名茶船),俗称盖碗茶。 盖碗茶的历史…[全文]
21世纪人类面对的最大焦虑是自我身份认同与全球一体化、同质化的冲突与张力所带来的困惑。面对全球化不可逆之时代大潮,生活于浩瀚宇宙、一个淡蓝色球体上的人们都会问:我是谁?我、你、他有什么不同? 习近平同志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大会上指出…[全文]
陈 默汉代坐便厕所中国古代的公共厕所陶厕圈北宋的城市排水系统芒砀山出土最早抽水马桶上的画像石。现代人仿古复原的西汉厕所。北京故宫所藏清代皇室的马桶—“官房”。鸦片战争后,广…[全文]
南宋洪迈《容斋四笔》卷八述人生四大得意事:“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在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科举时代,各朝各代的读书人都削尖了脑袋参加科举以谋取功名,他们或追求经世济民,或追求光宗耀祖、封妻荫子,不管初衷是何,金榜题名…[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