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答“仁”与“为仁”

《论语》中共有十三处出现弟子问“仁”,其中樊迟与子贡各有三次,子张两次,颜回、仲弓、司马牛、原宪、宰我各有一次。在同样对什么是“仁”这一问题的回答上,孔子针对不同的提问者给出的回答是各不相同的,这些回答所侧重的内容也是很有讲究的。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燕乌集阙读书札记(国学经典研修要目总纲)

 

      论语新读组二零一五年五月六日  李征博

 

      《论语》中共有十三处出现弟子问“仁”,其中樊迟与子贡各有三次,子张两次,颜回、仲弓、司马牛、原宪、宰我各有一次。在同样对什么是“仁”这一问题的回答上,孔子针对不同的提问者给出的回答是各不相同的,这些回答所侧重的内容也是很有讲究的。


      半个月前读《论语·颜渊》篇,开篇的几章就先后出现颜渊、仲弓、司马牛向孔子问仁,随后又有樊迟问仁;近日在读《论语·卫灵公》篇时,其中一章是讲子贡问仁,夫子对这几次问仁根据不同的提问者分别做出了不同的回答。


       在《颜渊》篇中,面对四位弟子对“仁”的询问,夫子分别从四个方面给予回答。第一颜渊问仁,夫子讲克己复礼为仁,就是要约束自己的言行使之合乎礼,这里强调了礼与仁的关系,所谓不合乎礼的不去看,不合乎礼的不去听,不合乎礼的不去说,不合乎礼的不去做。第二个仲弓问仁,夫子谈仁讲了三个方面,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是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恕;出仕于邦国、卿大夫之家中能没有人怨恨,是无怨。第三次司马牛问仁,因其多言而躁,孔子提出好学者、君子均应做到言语谨慎;本章虽专为司马牛发,然亦求仁之通义,如《学而》篇中“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里仁》篇中“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最后樊迟问仁、问知,夫子以爱护他人、了解他人来回答,并用“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来进行解释,即在推行仁道时,必须要爱护、了解他人,举用正直的人来代替不正直的人,以使不正直的人变得正直。


      《论语·卫灵公》篇中,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与以上四人所不同的是,这里子贡向夫子询问怎样做到仁,而非何为仁,因此孔子在回答的时候,就以为仁之资告知,要做到仁就要与有仁德的人相处。孔子还以“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为列举,进一步阐述了工无利器,不能善其业,犹人无才德,不能尽其仁的道理。钱穆先生将其总结为:仁德必于人群中磨砺熏陶而成,有其德而后可以善其事,犹工人之必有器以成业。

责任编辑:八宝钿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