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末名士管宁割席断交:君子当谨慎择友

  每个人都会有一些朋友,在自己的交际圈中,朋友之间可以相互交流,相互影响。因此重视道德的古人多于选择朋友一事相当谨慎,孔子就曾说过“无友不如己者”,选择优秀的朋友为伴,可以增长见识、砥砺气节、规正言行,从而收获良多;而如果成天和没有志向、举止不端、得过且过的损友在一起,难免会受到其不良的影响。

  汉代末年的名士管宁因黄巾之乱与群雄割据避于辽东,在当地讲解儒家经典,有许多人追随,因此逐渐出名。当时的名士陈群称赞他“行为世表,学任人师,清俭足以激浊,贞正足以矫时”,魏明帝曹叡则称他“耽怀道德,服膺六艺,清虚足以侔古,廉白可以当世”,可见其名节与才学之高。而记载当时人言行的小说《世说新语》,则记载了他与当时的另一位名士华歆割席断交的故事,可见其择友之谨慎:

  有一次管宁和华歆一起在园中锄菜,恰好地中有一块黄金。管宁见了,就像锄瓦石一样锄走它,而华歆却跑过去捡起黄金,扔在一旁。面对财宝,管宁毫不动心,而华歆则动了心,分出了境界高下。又有一次,两人在一起同席读书,有达官贵人乘美丽的车子从门口经过,管宁读书如故,华歆却扔下书跑到门口去看,管宁见华歆为富盛之事屡次动心,就抽刀割开了席子,说:“你不是我的朋友。”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管宁割席(资料图 图源网络)

  面对同样的环境,两个人的不同表现的确有高下之分,然而这位被管宁瞧不起的华歆,其实也是当时很有名的士人。早在他为县衙做小吏的时候,一到休假回家时,就紧闭大门,回家读书,与当时浮躁的士人圈保持了距离。他接人待物也很谨慎,即使在家中,也谨慎如在朝堂一般。后来华歆接受朝廷征召,最后官至司徒,成为了曹魏政权的重臣。陈登称他“渊清玉洁,有礼有法”,曹丕称他“国之俊老”,这都是对他相当高的评价。

  华歆对这位早年与自己断交的好友,也表现出相当的气度,他曾向魏帝举荐管宁,魏帝也派人用车子去接他,并下诏亲致求贤之意,以光禄勋的高官邀请其出仕。不过管宁却始终高风亮节安于贫贱,没有接受征召,他做了个一辈子没有为功名动心的人。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