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也有 “非诚勿扰”式相亲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敦煌莫高窟壁画中的晚唐婚嫁图右侧跪拜地上为新郎,一旁作揖者是新娘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古代婚床木雕抛绣球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古代媒婆形象

      提及中国古代青年男女的婚恋,人们根深蒂固的观念大多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其实,在中国古代至少两个时期是较为开放的,一是先秦,再是隋唐。像如今热播的电视相亲节目《非诚勿扰》式的相亲,古代也可以举出很多例子……

 

      先秦时期青年男女崇尚自主婚恋

 

      《左传》记载:子南子皙二男同时看上徐吾犯之妹遂“唯所欲与”

 

      先秦时期有关婚恋自由的故事很多,仅一部《诗经》中就有不少这方面的逸事。如《褰裳》诗中的女子,在“恋爱季”(仲春三月上巳节)来到溱洧河畔,对河对面一位帅哥说:你要是真的爱我想我就别磨蹭,赶紧提起衣裳蹚过溱河;你不想我,难道就没有人想我?此即所谓,“子惠思我,褰裳涉溱。子不我思,岂无他人。”

 

      先秦时,各国男女都有自己的“非诚勿扰”场所。《墨子·明鬼下》记载:“燕之有祖,当齐之社稷,宋之有桑林,楚之有云梦也,此男女之所属而观也。”可以看出,当时今北京所在地区的燕国有“祖泽”、齐国有“社稷”、宋国有“桑林”、楚国有“云梦”,这些场所都是该国青年男女谈恋爱和游玩的好地方。

 

      先秦时最有名的一出“非诚勿扰”见于《左传·昭公元年》:郑国徐吾犯的妹妹很漂亮,当时公孙楚(子南)和公孙黑(子皙)都想娶她。徐吾犯真犯难了,谁也得罪不起,便告诉子产。子产当时说了这么一句:“唯所欲与”,意思是,你妹妹愿意嫁给谁就嫁给谁,要子南与子皙公平竞争,子南、子皙都同意了。于是,徐吾犯安排了一场“相亲节目”,让他们先后展示。子皙打扮得非常华丽,把丰厚彩礼都陈列了出来,显示自己有良好财务状况;子南则一身戎装打扮,左右开弓,亮出军人的一面,突出自己的男人本色。

 

      在旁边房间观看的徐吾犯的妹妹最后灭了子皙的灯,与子南牵手,她的评语是:“子皙信美矣,抑子南夫也。”意思是,“子皙确实很美,不过子南才是个真正的男人。

 

      类似的“相亲”还有著名的儒家圣人孔子的父亲叔梁纥。据《孔子家语·本姓解》记载,孔子的母亲颜徵家当时有“三朵金花”,都有机会嫁给叔梁纥,但在相亲现场,颜家大女儿、二女儿均未说话,只有小女颜徵“一直亮着灯”,愿意无条件跟叔梁纥走。

 

      《孔子家语》如上所述真实性虽无从考证,但从《史记·孔子世家》上“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一语来分析,叔梁纥与颜徵在私下早就好上了。仅从这一点,便可窥先秦时期的婚恋风气之自由和开放。

 

      唐代宫女缝制袍服“夹带” 征婚诗

 

      《本事诗》记载:“战袍经手作”“蓄意多添线,含情更著绵”

 

      崇尚婚恋自由,到隋唐时进入更为文明、更为高级的阶段。《柳毅传》、《莺莺传》、《柳氏传》、《离魂记》等中国古代经典的爱情传奇,都是这一时期出现的。

 

      隋唐时,一些家长对子女自由恋爱也看得很开。唐代才女晁采,自小与邻居书生文茂相好,“约为伉俪”。晁采曾作《子夜歌》云:“侬既剪云鬟,郎亦分丝发;觅向无人处,绾作同心结。”妈妈知道女儿的恋情后,不但没有棒打鸳鸯,还为女儿私订终身而慨叹:“才子佳人,自应有此。”遂将晁采嫁给了文茂,有情人终成眷属。

 

      历史上最有名的宫廷“征婚诗”,也是出自唐代。据唐孟棨《本事诗·情感》记载,唐开元年间,唐玄宗决定赠送一批棉衣,慰问边防军人,安排皇宫里的宫女动手缝制。有一个士兵领到了一件短袍,从袍里发现了一首诗:“沙场征戍客,寒苦若为眠,战袍经手作,知落阿谁边?蓄意多添线,含情更著绵。今生已过也,重结身后缘。”

 

      这个士兵立即将此“情报”上告首长,首长又上奏朝廷。唐玄宗便把这首诗出示给六宫佳丽看,称“有作者勿隐,吾不罪汝”,意思是你们尽管放心,是你写的你就说,我不会怪罪你。果然有一宫女出来承认是她写的,唐玄宗对她说“我与汝结今生缘”,于是做主将她嫁给了那位得诗的士兵。

 

      《本事诗》中还有一则相似的“红叶题诗”的故事。中唐诗人顾况在洛阳时,闲暇时与三诗友在上阳宫皇家花园游玩。看到从宫墙内流出的水上漂着一片梧桐树叶,捞起一看,上面写了一首诗:“一入深宫里,年年不见春。聊题一片叶,寄与有情人。”次日,顾况也在树叶上题了一首诗:“花落深宫莺亦悲,上阳宫女断肠时。帝城不禁东流水,叶上题诗欲寄谁。”从上游处将树叶放水上,浮进宫中。十多天后有人到苑中踏春,又拾到了一片题诗的红叶,上面写道:“一叶题诗出禁城,谁人酬和独含情。自嗟不及波中叶,荡漾乘春取次行。”

 

      这个故事除了诗人顾况是主角外,还有中书舍人卢渥、进士李茵、书生于佑等不同版本,但情节更浪漫,写诗的宫女年长被放出宫后很巧成了自己的眷属,表达了“姻缘天注定”的设想。

 

      “曲江选婿”之风流行一时

 

      《唐摭言》记载:“公卿家率以其日拣选东床,车马填塞”

 

      唐代的婚恋观还表现在不拘一格上,许多时候不重门当户对,而重品行才学,传统婚姻程序中的纳彩、问名、纳吉、纳征、请期、迎亲可以统统不要,甚至连天经地义的媒人也省了,如“曲江选婿”之风,就是每年直接带上“亲友团”到新中进士的曲江宴现场,挑选女婿。

 

      唐代京城有一处景致漂亮、气氛浪漫的场所,这就是位于长安东南隅的曲江池。自唐中宗李显当皇帝后,每年春季新中进士都会在曲江聚会、宴饮。这些一举成名的才子,前途无量,是当时京城达官显贵人家女儿要嫁的最佳对象。据王定保《唐摭言》记载,在曲江宴举行时日,长安几成空城、热闹非凡,“公卿家率以其日拣选东床,车马填塞,莫可殚述。”所谓“挑选东床”,就是相亲挑选女婿。这个时候,这些春风得意的才子可不怕被“灭灯”,挑选的人太多了,“中东床之选者,十有八九”。

 

      曲江美事令宋代大才子苏东坡羡慕不已,他曾作《和董传留别》表达自己的情绪:“囊空不办寻春马,眼乱行看择婿车。得意犹堪夸世俗,诏黄新湿字如鸦。”

 

      其实,宋代同样继承了唐代的“曲江选婿”之风,不过换了地点罢了,从长安改到汴京。而且,宋朝还出现了暴力择婿倾向,大有抢婚之嫌,时人戏讽之为“榜下捉婿”。宋彭乘《墨客挥犀》称:“今人于榜下择婿,号‘脔婿’。”“脔婿”一词相当形象,众人一起分割新科士,招回家做女婿。司马光有诗为证:“室中若未结姻亲,自有佳人求配偶”;王安石也称:“却忆金明池上路,红裙争看绿衣郎。”

 

      “比试”“牵线”相亲形式多元化

 

      《开元天宝遗事》记载:大将郭元振五女选一“牵红丝娶妇”

 

      文化多元的唐代还曾出现了多种多样的相亲模式,在古代产生过深远影响。比如“比试招亲”、“牵线姻缘”、“纱窗戏女”等。

 

      “比试招亲”其实就是擂台赛,比武,比谁有本领。谁厉害谁就能“抱得美人归”。唐代身份最显赫的一位“非诚男”大概要算唐高祖李渊,当年李渊从几十个应征男子中脱颖而出,娶到了皇后窦氏。

 

      窦皇后为北周定州总管神武公窦毅与北周皇帝女儿、襄阳长公主所生。据《旧唐书·后妃传上》记载,窦皇后才貌非凡,父亲窦毅不想随随便便把女儿嫁人,要给她选一个贤德的夫君。于是在门屏上画了两只孔雀,凡来求婚的,每人发给两支箭,暗中约定,许配给射中孔雀眼睛的人。当时几十人都没射中,李渊到后,“两发各中一目”。

 

      “牵线姻缘”又叫“牵红丝”。“节目”中,女孩手执丝线,男孩子觉得满意,就可“牵走”她。古代没有“灭灯”的条件,这“牵红线”不失为一个好办法,比“比射箭”更浪漫、更有趣,难怪如今有的婚礼现场还喜欢这么搞气氛。著名的一则见于《开元天宝遗事》,书上“牵红丝娶妇”条有这样一个故事:大将郭元振自小“美风姿有才艺”,唐玄宗的宰相张嘉贞早有意招他为婿。张嘉贞有五个女儿,出于不偏心考虑,选婿那天命五女各牵一根红丝线,人隐在幔后,都有结缘的机会,任郭元振挑选。结果郭元振选中了第三女那根红线。

 

      类似的还有“月老牵线”的说法。据唐李复言《续怪幽录》记载,司婚姻之神月老说,男女生下来,就有一根红线系在各自己的足上,红线一系,必成眷属。有一个叫韦固的杜陵男子就是这样与妻子结下姻缘的,这便是“千里姻缘一线牵”说法的由来。

 

      “纱窗戏女”是唐玄宗另一丞相李林甫想出的选婿相亲办法。李林甫有六个女儿,为了选到称心如意的女婿,他在大厅壁间开一横窗,缦以绛纱,让六个女儿在窗外戏耍,每有年轻贵族子弟来访,便由女儿们自行窥探挑婿。

 

      此外,还有“抛绣球”择婿等形式,但多在戏文中、舞台上出现。

 

      声明:“一方钩沉”栏目文章系著名历史学者倪方六先生供本报专稿,摘转请务必与作者本人联系。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