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瓷是我国宋代“汝、钧、官、哥、定”五大名瓷之一。名瓷之首,汝窑为魁。汝窑的工匠,以名贵的玛瑙入釉,烧成了具有"青如天,面如玉,蝉翼纹,晨星稀,芝麻支钉釉满足"典型特色的汝瓷。 汝窑在河南省汝州市,解放后曾名临汝县,古称汝州,因名…[全文]
对于英式午茶的说法有很多,甚至于时间到底是我们口头惯常称的“三点三”还是英国俗语中的“四点”,都有不同说法。但毫无疑问的是,茶具为我们指明的方向是“四点”。 “当下午钟敲四下,世上的一切瞬间为茶停止。”这是在英国流行的一句话没错,…[全文]
西晋时期的瓷器仍以越窑为代表,但胎体比三国时的略厚,且通常为褐色胎或灰白胎,瓷化程度相对较高、器身沉实。两晋后期出现了不规则的褐色斑点,后到东晋时普遍使用,一般是有规律地点在器物的口沿、器盖,或者兽眼、鸡冠、羊角等部位上。 东晋的…[全文]
七里古窑场,据说是瓷都景德镇陶瓷之先祖,兴自唐朝,盛于宋朝,衰于元朝,曾经生产出青釉、影青釉、白釉、褐釉等众多的名瓷贡品,可惜迄今已有700年处于废墟状态了。为什么当年沸沸扬扬的古窑场如今却如此颓废,难道历史真的会湮灭一切吗? 民…[全文]
清代经过了康熙、雍正、乾隆的三朝盛世以后,从18世纪末开始走上下坡路,我国制瓷业也急转直下。嘉庆和道光时期虽承乾隆余绪,但品种、数量和质量远远不及乾隆盛世,逐步走向衰弱的趋势。综观其制瓷技术.无论是器型还是纹饰题材,都以前朝作品为蓝本,没有…[全文]
六、乾隆皇帝与藏传佛教瓷器 故宫博物馆藏有大量清宫瓷器中,藏传佛教瓷器占有很重要的一部分。它从一个极特殊的角度说明西藏与内地源远流长的文化交流史,是清代宫廷中藏传佛教文化影响留下的痕迹。 藏传佛教是我国佛教中的重要一系,…[全文]
三、珐琅彩瓷 珐琅彩釉在乾隆时得到了极致的发挥。此时,珐琅彩瓷的数量增多,用料上采用清宫造办处库存的上等填白(又作甜白)瓷作胎,工艺上采用了轧道和“锦上添花”工艺,使器物极具富丽。所谓轧道工艺即在器物局部或全部色地上刻画纤细的花纹…[全文]
乾隆皇帝在位60年,过去被很多人看成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之世,至少是清代的盛世。其实,乾隆王朝托庇祖荫,过度消费祖、父辈积聚的财富,耗竭了清廷的国库,使乾隆以后清朝财政上处于捉襟见肘的境地。 这一时期的瓷器在装饰风格上,由于整个上…[全文]
二、釉里红 雍正釉里红被称为“宝烧红”,大部分器物采用轻勾淡描的手法,十分难得。制品较康熙为少,但多数烧得十分成功,比康熙时更鲜艳。呈色技术进一步提高,和青花搭配时可做到运用自如。青花釉里红在包彩、设计上有新意,青花色调浓淡、鲜亮…[全文]
清代雍正皇帝是一位励精图治、决意革新的君王,他在位的13年间,对瓷器的生产极为重视,无论是器型、釉彩,还是纹饰等各方、面,都取得前所未有的成就。可以说,雍正朝瓷器的生产是清代瓷器生产和创新的又一个高峰。 雍正皇帝在其统治期间很少出…[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