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制瓷业的发展--乾隆时期(一)
2012-10-05 15:51:16 来源:藏瓷网 已浏览次
乾隆皇帝在位60年,过去被很多人看成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之世,至少是清代的盛世。其实,乾隆王朝托庇祖荫,过度消费祖、父辈积聚的财富,耗竭了清廷的国库,使乾隆以后清朝财政上处于捉襟见肘的境地。
这一时期的瓷器在装饰风格上,由于整个上层社会沉醉于尽情挥霍财富、夸耀富有之中,盛行锦上添花、大红、大绿、金银辉耀,显得繁琐华缛,较少雅静之作,较前朝有衰退之迹象,成为清朝制瓷业的一个转折点。
但从成型技巧角度看,乾隆瓷器的造型在我国陶瓷史上却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它竭尽制作之能事,无论大器小器巨细不惜工本、精益求精。瓶不仅有小到“二寸”、“三寸”之瓶,而且有大到“五六尺”之瓶,其形“圆如壶,圆而下垂如胆,圆而侈口,下如尊,廉之成角如觚,直如筒,方如斗”,可谓复杂多样,变化多端。除单体瓶外,还有双联、三联、四联,甚至七联、八联、九联之瓶。有放置书桌、案头的座瓶;有挂在墙上的壁瓶;有系在空中的吊瓶、放在轿内的轿瓶等等。还有可以称得上独一无二绝技的转心瓶、转颈瓶以及交泰瓶。
乾隆时期,御窑厂内聚集了大量管理人材和能工巧匠,在康熙、雍正两朝制瓷工艺的基础上,彩瓷和单色釉瓷的制作在数量或质量上都达到了极高的水平。尤为突出的是工艺技巧,新奇的制品层出不
穷、鬼斧神工,令人赞叹不已,把清代的制瓷业推向了历史的顶峰。乾隆本人精于古物鉴赏,嗜古成癖,对瓷器有狂热的爱好,凡过目的器物,很多都写、刻有御题诗句,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推动了制瓷技术的发展。
一、青花
乾隆青花瓷质早期与雍正基本一样,胎质洁白细润,晚期略显逊色,官窑与民窑无多大区别。釉面仍以青白色为主,匀净光润,也有呈粉白色的釉面,民窑中多见。微度的波浪釉偶有出现。浆胎青花康、雍、乾三朝均有。
乾隆青花用国产青料,早期与雍正时无甚区别,略有晕散出廓的现象;中期则形成正蓝呈色明快的风格,有浓淡两种,浓重处见黑色斑点;晚期青花呈色略显青灰,厚郁沉闷,无明快清丽之感。
二、釉里红
乾隆釉里红的品种有青花釉里红、黄釉青花釉里红、豆青釉青花釉里红等,总体上与雍正时期的差不多,色彩鲜艳、纹饰清晰、层次深浅不同,青花与釉里红发色都很稳定,不晕散,深浅浓淡互相补充、和谐统一。但雍正时的三鱼盆、碗及三果高足碗等有着极鲜艳红色的官窑器在乾隆朝极为少见,瓷器的装饰图案也已趋向程式化。
和青花瓷一样,这时的釉里红纹饰也有人工点染的深色小点。常见的纹样有团螭、团夔、凤穿牡丹、折枝花果、竹石芭蕉、云龙、龙风、云蝠等。为了突出主题,常以釉里红绘龙纹,以釉里黑绘乌云相衬托。常见器型有蝠耳大尊、玉壶春瓶、胆瓶、茶壶、天球瓶、高足杯、梅瓶、盘、碗等。民窑常见的有大盘、香炉、盘口大瓶等。
责任编辑:小明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