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革瓷的发展过程和艺术特点(四)

    5、河南禹县钧瓷 文革时期神后瓷器,其特殊为窑变红釉和窑变花釉瓷,红釉根据不同色调,称为海棠红、鸡血红、胭脂红、玫瑰紫、茄皮紫等;窑变釉根据变幻色调分别称雨过天晴、月白风清、云雾高山、星辰满天、峡谷飞瀑等。钧瓷古朴端庄,釉质浑厚,…[全文]

2012-10-07 11:46:18

文革瓷的发展过程和艺术特点(三)

    “文革”时期全国各地陶瓷制作的共同风格艺术特色 “文革”陶瓷均以迎合文化大革命形势的需要,制作出各种富有“文革”特色的艺术陶瓷,既有其共同的“文革”形势的风格,又有其各自不同的用色、用料、制作特点。其中制瓷最著名有江西景德镇、湖南…[全文]

2012-10-07 11:44:58

文革瓷的发展过程和艺术特点(二)

    4、反映“样板戏” 所谓“样板戏”一个在特殊政治环境下产生的特殊戏剧样式。时至今日,当我们再次回首那段历史的时候,样板戏其自身的艺术魅力依然存在,一个个熟悉的形象,一段段精彩的绝唱至今令许多人无法忘怀。如景德镇制瓷器作的样板戏“红…[全文]

2012-10-07 11:42:59

古陶瓷修复的七大问题(二)

    问题四:修复材料的时间限制 目前的修复材料一般都是化工材料,有一定的应用期限,超过这个期限就会分解、变色。一般情况下,客户希望修复具有永久性,而运用目前的材料只可以维持10年左右。其中运用不用加热的修复材料,最佳的状态只有两年,运…[全文]

2012-10-07 11:41:57

古陶瓷修复的七大问题(一)

    古陶瓷修复可分为考古研究修复、博物馆展览修复和商业交流修复。商业交流修复,顾名思义,就是把破损残缺的古陶瓷修复的完好如初,恢复其原始完整风貌,使其能够作为商品进行交易。这种修复要求技术水平极高,它要把损坏的器物恢复成原来的形状和颜色,还要使…[全文]

2012-10-07 11:38:28

陶瓷历史的传承和发展

    当代的中国传统陶瓷,许多人都会认同已经达到历史上的又一高峰。热闹之余,又有多少人想到,这一代的陶瓷要给后人留点什么?留下一点可以载入史册、流芳百世的东西?很有点茫然。 五千年前有陶器,夏商周春秋时期有原始瓷,秦汉时期有瓷器,隋唐时…[全文]

2012-10-07 11:35:31

陶瓷壶样式介绍之鸡冠壶

    鸡冠壶是辽代典型壶式器型,因器型像马镫和饰有鸡冠装饰而得名,由北方契丹族盛水的皮囊演变而来,是具有北方少数民族特色的瓷器样式。 早期的鸡冠壶仿马背上携带用以盛水、乳、酒等液体的容器马盂,所以是扁身单孔,似两片皮页,器身上有仿皮制品…[全文]

2012-10-07 11:34:30

陶瓷壶样式介绍之鸡首壶

    鸡首壶是古代一种酒具,又作盛水器。 鸡首壶出现于西晋,至唐宋时逐渐被执壶所替代。最早在越窑、瓯窑烧制。后来许多瓷窑烧制。后来许多瓷窑相继烧造,器身亦从圆形向瘦长形变化发展。因其身饰生动灵现的鸡头,又附饰鸡尾、弯柄形或龙首形执手,造…[全文]

2012-10-06 23:53:57

陶瓷壶样式介绍之梨式壶

    梨式壶是壶式之一,始于元代,流行于明代,以永乐景德镇窑烧制的最为典型。宣德时期,壶腹略短,圈足增高,颈与盖上的宝珠顶比永乐略大。成化时期除继续沿用传统形式外,在壶盖顶部出现微小变化,增添平盖形式,这种形式一直影响到正德时期。清康熙时期有仿制…[全文]

2012-10-06 23:49:12

陶瓷碗样式介绍之葵口碗

    碗式之一,北宋以来较为常见,因碗口沿为四、六、八瓣葵花式而得名。宋代葵口一般作六瓣,敞口,腹部略有弧度,小圈足。明代口作六瓣式,敞口,小足。清乾隆仿宋官窑烧造的葵花碗作八瓣形。 传世的明宣德青花折枝花果纹葵口碗,高8厘米,口径22…[全文]

2012-10-06 23:48:21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