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宋朝在我国历史上是第一个由文人主导的朝代。由于历代皇帝均刻意提倡文事,选拔孔儒出身的官员,所以官场的文化气息非常浓郁,很多官员同时也是享誉一方的学者,极富名望的诗人。可这些…[全文]
本文原载于《百家讲坛》2010年第8期,原题为:“臣子斗法,皇帝得利:乾隆帝使阴招除灭老臣” 公元1735年,雍正逝世,乾隆即位,这年他24岁,正年富力强。不过,…[全文]
所谓书吏,是中央与地方衙门中,专门负责文书处理与档案收存人员的总称。他们多是科举落第的知识分子,虽无官的名分,却行使着官员的部分职权。康熙帝晚年,“政宽事省”“无为而治”。…[全文]
国有国策,大凡国策的制定,都必将影响国计民生。天下之大,无奇不有。在我国古代历史上,有很多奇特的“特殊政策”,如今看来,相当雷人。 1、西汉商人不许穿丝乘车,东汉…[全文]
明太祖朱元璋(1328年11月19日-1398年6月24日)(另一说是10月21日出生),中国明朝皇帝(1368—1398年在位) 朱元璋有26个儿子,但是成器的…[全文]
本文原载于《百家讲坛》(红版)2010年第7期,原题为:“诡诈残忍擅长权谋,曹操用‘特务’堪比明朝” 大明王朝是“特务机构”最多、特务最猖獗和社会最黑暗的时代。那…[全文]
说起三国故事,最纠结最悲情的恐怕是“挥泪斩马谡”这一出。马谡不可重用,刘备早就看出来了,诸葛亮眼光不在刘备之下,为什么还是违背了蜀汉公司前任老总的遗嘱,将马谡推上了业务第一…[全文]
本文摘自:人民网,作者:聂作平,原题:晚明亡国奇景:皇帝群臣集体抱着金山哭穷,节选 1979年12月29日,气象学家洛仑兹在华盛顿的美国科学促进会上演讲时宣称:一…[全文]
“狸猫换太子”的故事几乎家喻户晓,其实它是根据传说演义杜撰的,并非史实。不过,历史上也有过类似的故事,但不是发生在宋朝,而是发生在明朝:明孝宗朱祐樘出生后被太监救下,秘密养…[全文]
作者:杨民仆 本文摘自:人民网,作者:杨民仆,原题:《魏晋清谈到底是什么?类似于现代“说话达人秀”》 清谈是两晋的特产。哪个人不会清谈,就像现在不会打高…[全文]
古人喜欢编故事。故事中,又有两类蛮受青睐。一类是官府巧破贼案,一类是惩治不大也不小的贪官污吏。古人好像在说,这两类是“法治”的故事。今人,大体也随了古人的习惯。 …[全文]
浙江嘉定的廖寿丰是晚清一名官吏,在水利运输上颇有作为,曾疏通济河,疏导黄河入海,减缓水患。在任浙江巡抚其间,他亦颇有作为,光绪二十四年,曾试行内河小轮船,对新法实行有一定贡…[全文]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 闵杰 百年前,上海爆发了一场金融危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从1903年之后连续6年的上升势头被打断,大萧条延续了数年之久,…[全文]
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37岁的袁枚赴陕西候缺,途经马嵬驿。凭吊之余,写下了一首怀古七绝。诗曰:莫唱当年长恨歌,人间亦自有银河;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 …[全文]
一片甲骨惊天下 ——甲骨文与北京城的一段往事 2017年10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网站发布消息,我国申报的甲骨文顺利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工程…[全文]
清末经学家、文学家王闿运,在当年名重一时。钱基博在《现代中国文学史》中说:“方民国之肇始也,一时言文章老宿者,首推湘潭王闿运。”王闿运生时,他父亲做了一个梦,梦见有人在门上…[全文]
作者:西南政法大学特聘教授丁国强 王蒙《得民心得天下》一书,对孟子思想进行了个人化的生动解读,力求从微言大义中挖掘孟子思想对于当下社会的意义,从中领悟古今相通的治…[全文]
提起状元负心汉,史上最有名的就是清人石玉昆编排出来的负心郎陈世美,而驸马爷陈世美也在戏剧中被包青天怒铡。其实,在宋代,真有一名状元硬生生地被人编造成负心汉。 这个…[全文]
商鞅变法奠定了秦国发展的制度基础,政治凝聚力和军事战斗力都得到了增强。但是,如果没有高超的外交战略,切实的发展路线,要以西北一隅之地、单打独斗之力,吞并唇齿相依、命运相同的…[全文]
作者:南开大学文学院 孟昭连 “雅言”最早见于《论语·述而》:“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今人大都以为“雅言”是指当时的普通话。如杨伯峻先生翻译此…[全文]
作者: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东省外语研究与语言服务协同创新中心侯松 中国的对外交流史源远流长,至迟从汉代开始就有僧人使臣远游域外,留下有关当地经济、社会、文化、地理、…[全文]
作者: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马小红 翻开中国古代典籍,法律制度的严密周详令人惊讶不已,以致可以说古人的衣食住行、进退揖让皆有法可依。 但是,千万不要以此…[全文]
作者:上海师范大学特聘教授曹旭 诗歌,是中华民族的儿歌。 一个人,一个族群,都需要有一个叫作“诗”的东西来表达自己、抒写情志、传递心声。从《诗经》开始的…[全文]
进入秋天,大自然中最活跃的当属鸣虫。鸣虫与古人的生活密切相联,二十四节气中的很多节候都是根据鸣虫的表现来定义的。如立夏“蝼蝈鸣”,夏至“蜩始鸣”,小暑“蟋蜂居壁”,立秋“寒…[全文]
作者:上海市政府参事、上海图书馆原馆长 吴建中 内容摘要:在丝绸之路文化交流史上,除了印刷术和造纸术以外,中国文化在西方一直具有较高的地位。以“中国风”为例,50…[全文]
作者:虞万里(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历代儒家石经文献集成”首席专家、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 儒家经典由春秋战国以至秦汉,言语南北,意义异辙,篆隶兴替,文字歧出,一…[全文]
在中国古代,“九族”是一个社会学概念,更是一个司法学概念。在平时可能根本没有人能想起来“九族”这个概念,可是一旦这个概念被想起来并被用上之时,那就是平地起惊雷的天崩地裂之时…[全文]
本文原载于《同舟共进》2010年第8期,原题为:“朱元璋为什么删《孟子》?” “罢 孟” 洪武五年的一天,朱元璋坐在便殿读《孟子》。 和所有皇帝一样,朱元璋也提倡孔孟之道,但是说实话,由于军政繁杂,对于《论语》…[全文]
本文摘自《游走在历史与现实之间——历史文化札记》,王立群著,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善哭”辨 刘邦因为项羽最初被封为鲁公,所以,在鲁城平定之后,便以鲁公之…[全文]
本文摘自《坐天下很累》,张宏杰 著,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2年10月 方针已定 一 深秋的辽东大地,枫叶鲜红,松柏苍翠。嘉庆十年九月…[全文]
广西贵港考古大发现:旧城区挖出汉代护城壕
工笔山水的意境美
天津博物馆馆藏中国古代书画
广东省博物馆馆藏清代瓷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