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域外书写的跨文化传播
2018-01-04 11:23:54 作者:侯松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已浏览次
作者: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东省外语研究与语言服务协同创新中心 侯松
中国的对外交流史源远流长,至迟从汉代开始就有僧人使臣远游域外,留下有关当地经济、社会、文化、地理、宗教等多方面的丰富记录。这些历史文献不仅为中国学界所重视,在国际上也有相当的地位和影响,相关的研究和翻译工作也有很长的历史,且目前仍在不断发展。今天我国倡导一带一路建设,这些古代域外书写的历史与现实价值更加凸显,不无遗憾的是,其翻译与跨文化传播研究至今仍为学界冷落。
古代域外书写文献翻译与跨文化影响
在浩瀚的中国古代文献宝库中,域外书写所占的规模并不大,但其意义和价值不容小觑。那么,究竟有多少中国古代域外书写文献被翻译为外文?每一部又有多少译本?目前尚未见有确切的统计数据。笔者估计,数量应相当可观,因为其中不少都有多个外文译本,如元周达观的《真腊风土记》,已有法译本3个、英译本4个,德语、日语、韩语、泰语、柬埔寨语、越南语、希伯来语译本各1个。另外,译本的数量也是动态变化的,《真腊风土记》4个英译本中,最近的是2010年在美国出版的,另一个稍早的译本于2007年在泰国出版,间隔时间不过三四年,而其韩语译本则是2013年翻译出版的。当然,这并不是说所有的古代域外书写都在国际上倍受青睐。但即便如此,这批文献的外译本数量也是不容低估的。
从跨文化影响方面来看,古代域外书写的翻译工作从19世纪就开始了,影响至今不衰。《真腊风土记》的首次翻译出版是在1819年,译者是法国汉学家雷慕沙。据说当年法国人发现淹没于丛林之中的吴哥古迹,与这一译本也有重要关联。此书的新译、重译仍在继续,其重要价值和影响力由此也可见一斑。如今它的不同译本不仅是各国学者研究柬埔寨高棉王朝历史的必读文献,也是民众到柬埔寨世界遗产吴哥旅游的首选参考资料。从亚马逊图书网上的《真腊风土记》译本评论中可以看到,不少人都推荐去吴哥的游客先读此书,也有不少读者是看了此书之后才决定去柬埔寨旅游的。
空间书写与文化记忆
新世纪以来,翻译的文化研究呈现出一些新的动向,其中最重要的两个方面就是对空间与记忆问题的关注。我国古代的域外书写基本上可以归为对他者文化的空间书写,其中这些国家和民族的文化记忆片段也是随处可见。从这些文献的翻译研究探讨世界对一带一路沿线空间的跨文化认知与建构,探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民族文化记忆的跨界传播与旅行等问题,是促进民心相通、文化互鉴极为重要的课题。
一方面,翻译不仅是在某一空间中发生的跨文化实践,它本身也在不断塑造和建构他者空间,促进我们反思自我文化的空间存在。简言之,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空间实践。在人文地理学、社会学、人类学以及文学研究领域,空间早已不再是纯粹的客观实体,而是越来越被理解为一种社会文化建构,个人与群体的历史、生活、经验、情感、语言、叙事、想象等都是空间的构成要素,为其赋予意义和价值。那么,古代域外书写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空间(包括社会空间、政治空间、经贸空间、宗教空间、民俗空间、教育空间、建筑与景观空间、日常生活空间等)的跨文化叙述与建构,在语言转译和文化传播过程中又经历了什么?不同的译者如何处理中国先人的空间叙事,与之相关的文化意义和价值赋予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形与重构?其背后有哪些可能的影响因素?体现了怎样的跨文化空间政治?这样的翻译与跨文化空间实践在不同的社会文化空间中如何被接受并产生社会效应?“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需要思考空间的翻译与重构,空间意义的跨文化流变,空间与他者形象建构、文化认同等议题,因而对上述研究问题的考察和探讨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另一方面,我国古代域外书写翻译与传播同文化记忆传承密不可分。所谓“文化记忆”,即一个文化群体所共享的记忆,主要通过文字、图片、器物、场所、传统、仪式、民俗等方式展现和传承。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民族的文化记忆在我国古代域外书写文献中随处可见,特别是在宗教、民俗、传统、仪式、景观等方面的记载中,文化记忆的痕迹清晰可辨。那么,这些用古汉语书写的他者文化记忆在跨语言翻译与跨文化传播过程中得到了怎样的再现?这样的文化旅行有没有产生记忆的流变与重构?如果有,哪些记忆得以较好地再现,哪些发生了变形、扭曲,哪些又被遗忘?这体现了怎样的记忆政治?有哪些因素在其背后发挥作用?这样的跨文化记忆传播如何影响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与民族的形象建构与身份认同?如何影响其与中国的文化互鉴、民心相通?类似的研究问题还可能有很多,基于古代域外书写的翻译传播,探讨一带一路与跨文化记忆问题,其学术与现实意义都是毋庸置疑的。
一带一路是联通和理解世界,促进世界和平、开放包容、均衡发展的新范式。深入考察不同国家,包括被书写对象国、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东亚发达国家以及西方世界对于中国古代域外书写的翻译、传播和运用,将有助于我们思考中国域外知识建构的跨文化意义和影响,进而做好“一带一路”倡议的故事讲述,理解一带一路框架中中国与世界的多向关联,探索促进民心相通、文化交融互鉴的具体路径与策略。
责任编辑:小明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