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镇地区的制陶瓷业"始于汉世"(东汉,公元25-220年),此时的陶器"质甚粗,体甚厚,釉色淡而糙","只供迩俗粗用",并不远销。因此,影响所及,极为有限。 景德…[全文]
十三世纪中叶,蒙古帝国以其强大的军事武力,灭宋灭金,入主中原,至1279年忽必烈率大军覆灭了汉族在南方的赵宋政权,进而控制了整个中国的土地。元朝的统治只有九十余年,而且又连年混战,所以从整体上看,元代陶瓷业基本上承袭了前代旧制,除青花、釉里…[全文]
素三彩海蟾纹三足洗(明代陶瓷,目前油故宫博物馆收藏) 中国是世界闻名的陶瓷古国,陶瓷是中国传统工艺中最重要的工艺品种之一。早在8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早期,中国就已…[全文]
明代沉船“南澳号”出水的沉船瓷器中,福建漳州窑系占了总数的八成左右,全部是出口瓷器。 据了解,“南澳号”目前出水遗物约3万件。在船载的瓷器当中,以漳州窑青花为主,瓷器种类主要为大盘、大碗、钵、罐以及杯、盏、瓶等,青花瓷大盘和带盖青花…[全文]
炉钧是仿钧的一种,因在炉型窑中采用还原工艺手段烧制,故称“炉钧”。从目前掌握的史料看,最早称“炉钧”的,是景德镇仿烧的钧瓷,又称“南方炉钧”。清末神垕卢氏钧瓷世家创烧的一种釉色独特的钧瓷也称“炉钧”(“卢钧”),又称“北方炉钧”。 中国清…[全文]
传世官钧瓷器中存在两个不同类型的情况,早已引起一些陶艺学者的注意。罗慧琪、余佩瑾提出官钧瓷器可能存在 “祖型群”与“后仿群”,即原型与后仿问题。不过在谈及后仿问题时,他们均将后仿瓷器与高濂《遵生八笺》所载“诸窑假钧州紫绿二色洗与水中丞多甚,…[全文]
钧瓷始于唐,盛于宋,以“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神奇窑变而在世界瓷林独树一帜。对于钧瓷,人们往往从文化、艺术或者技术的角度深究其具有的美学价值、产生的艺术影响和窑变的成因,却忽略了钧瓷本身具有的实用性。本文试对钧瓷的品类及其用途进行一番分析探…[全文]
名扬海外的钧瓷,据传是唐朝大画家吴道子和几个老窑工一起烧制成功的。吴道子是民间画匠出身,喜欢和老百姓打交道。凡是穷人向他求画,他是有求必应。唐朝天宝年间,吴道子的画成了宝画,一幅画能值二十石米。玄宗知道这情况以后,心想:要是平头百姓都有了他…[全文]
钧瓷艺术品鉴赏自古就有“境由心造”“境由情生”“景随人意”“移步换景”之说,这使得钧瓷欣赏长期以来,没有、也难有一个规范的尺度标准。理论工作者和鉴赏家们大多从作品外部品相和自然窑变现象来研究、挖掘钧瓷艺术的文化美学价值,这是最直观也是最便捷…[全文]
古瓷片华丽转身的低调内涵 一般收藏瓷器,多追求完整器,通常将老瓷片作为学习和研究的标本。但随着瓷器收藏的逐渐火爆,古瓷片也华丽变身为各式各样的精美装饰品,不甘寂寞,在瓷器收藏市场上呈现出了另一番繁荣景象。 当老瓷片遇上建筑 古瓷片镶嵌…[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