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窑瓷 | 宋元钧瓷坊大师王建伟元钧四宝赏析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元钧四宝之《双系罐》 王建伟 作

 

  钧瓷从唐代开始,就在黑色底釉上点彩斑,烧造出了绚丽多彩的花釉。进入宋代,铜红釉的烧制成功,使钧瓷装饰手法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由于“身价”从“民窑”上升为“官窑”,这一时期钧瓷造型艺术水平之高、釉色变化之妙,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形成了秀雅古朴、明快新颖的艺术特色,确立了在世界陶瓷史上的历史地位。

 

  元代钧瓷胎质不如宋代的细润,较粗松,呈白、灰白色;积釉肥厚,浑浊失透,多棕眼、釉泡,光泽较差;施釉不到底,圈足宽厚外撇,内外无釉,足内胎面常留有尖状痕迹。元代钧瓷多施以天蓝、灰青、月白色釉,并涂抹含铜釉药,经高温还原后呈现红、蓝、紫色斑块;由于釉质肥厚失透,刻、画、印花不易显露,所以除了饰以彩色斑块外,也常用堆贴花为饰。从整体上看,元代钧瓷造型敦厚拙实、粗犷大方,线条刚劲有力,构图简单明快,达到了“大美不言、下自成蹊”的境界。

 

  宋元钧瓷坊大师王建伟复烧的元钧四宝《折沿盘》、《莲花碗》、《双系罐》、《夹板炉》,在器型上严格按照传世元钧造型,胎体经过科学处理,既保留了元钧看似粗松、量轻的表象,又具有元钧粗犷、豪放、敦厚的特质,体现出广阔博大、兼收并蓄的气质。这4件器物以天青釉为主,有铜红釉斑块,釉色鲜艳、釉面亮泽、釉质乳浊,有流动感的兔丝纹,充分表现出窑变的综合艺术之美。

 

  在制作工艺上王建伟完全按照传统技艺操作,手工成型、古法施釉,尤其是对器物边、足、口、耳饰的细节处理做到了精益求精,使复烧的器物几乎达到形神兼备、以假乱真的地步,完美诠释了元代钧瓷粗犷、豪放、狂野、无羁、繁复的神韵。

 

  实际上,优秀的复制是一种艺术创作,需要制作者的劳动和智慧、灵感和激情。毕竟宋元时期距今已有数千年历史,加之无史籍记载,对宋元时期的钧瓷制作技艺只能借鉴现存于世的钧瓷,对其进行剖析、复制,从而探索出宋元时期钧瓷制作的方法、技巧和规律。

 

  当然,高明的复制并非简单模仿。高明的复制要求形神兼备,极具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能将浓缩的传统技艺精华真实地展现在当代,是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代的传承、展示和延伸。从这个角度理解,王建伟的元钧四宝是一种大美,无疑具有重要的积极作用和深远的意义。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