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窑瓷 | 钧瓷艺术贵在创新
人物介绍:晋晓瞳,男,生于1963年1月,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中国陶瓷工业协会理事、河南省工艺美术大师、河南省陶瓷艺术大师、著名钧瓷艺术家、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钧瓷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香港国际陶瓷艺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陶瓷艺术大师、晋家钧窑总经理兼总工艺设计师。
记者:众所周知,你父亲晋佩章是令人景仰的“钧瓷泰斗”。你从父亲身上学到了什么?
晋晓瞳:在钧瓷界,言及父亲的人品,人们赞誉有加。父亲待人诚恳、为人宽厚。他一直教导我:干一行要爱一行,要不耻下问,甘做小学生。父亲的可敬之处在于在文化动荡的年月里继承保存了老一代钧瓷艺人的技艺精华。在父亲眼里,没有自我概念。他把自己所有的成果都当成社会财富,无偿贡献给别人、社会。中国传统手工艺术的主要传承手段,一般是父传子、母传女、师父传徒弟式的“言传身教”。这种手工技艺的传承形式,往往是人在艺在、人亡艺绝。父亲承前启后,打破门户之见,毫不保留,悉心授徒,甚至将自己掌握及研发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钧瓷釉料配方、烧制技术全部向社会公开。
与一般艺人不同的是,我父亲不仅亲历钧瓷生产的各道工序,还注重将个体实践抽象到理论高度。他率先完成宋早期各种蓝色乳光釉的研究工作,并经过反复考察论证,把钧瓷的历史向前推了200多年。他不仅探索到钧瓷始于唐的源头,还理清了钧瓷的发展脉络。他倾注数十年心血,先后撰写了《钧瓷史话》、《中国钧瓷艺术》、《中国钧瓷探源》、《话说钧瓷》等四部著作,弥补了钧瓷界理论的匮乏。
记者:2004年年初,你开始采用木柴烧窑工艺烧制钧瓷。那么,柴窑和气窑、煤窑相比有什么独特的地方?宋代是用这样的方式烧制钧瓷的吗?
晋晓瞳:出于对钧瓷艺术和钧瓷文化的理解,2004年我放弃父亲惯用的煤窑烧制钧瓷的方式,在业内率先采用柴窑烧制工艺作为钧瓷作品特定的烧造方法。从历史文献和神垕地区考古调查的情况来看,当年宋人就是用柴窑烧制这样的方式创作钧瓷的。调查已知的宋代钧窑大多数是小型鸡窝窑,窑坑附近都有柴烬存在。而金元时期的钧窑要大得多,多数有炉渣存在。
我从学徒开始,干的就是开窑、装窑、烧窑之类的活计。柴窑之外的各种钧瓷烧造工艺,我都经历并实践过。因此,我一直有用柴窑烧制钧瓷的想法。由于这种想法在心中酝酿已久,所以才有了2004年我恢复钧瓷柴烧工艺实验的举动。至于柴窑和气窑、煤窑相比有什么独特的地方,我认为柴烧钧瓷代表当代钧瓷艺术的新生,富有时代神采。和传统煤烧、气烧钧瓷相比,它不仅保持了钧瓷艺术窑变自然天成的工艺特色,而且釉彩奇魄壮美,如同极地神光一样艳丽绝伦;光泽柔和,釉韵似水乡江南一般涓涓宜人;透出润朗,如宝石美玉一样晶莹;韵味厚重,若美酒一般甘醇悠长。
记者:柴窑烧制的难度主要体现在哪里?如何面对原材料渐渐稀少的问题?
晋晓瞳:柴窑烧制的难度主要体现在对烧成工艺的掌握上。环保是大事,关系每个人。我之所以长期坚持使用废弃坑木作为燃料,控制木柴、停用煤炭烧制钧瓷,目的就是在保护环境的基础上保护和“集成”传统工艺,并利用除尘技术手段,减少烟尘排放。
记者:众所周知,钧瓷“入窑一色,出窑万彩”。请你介绍一下“窑变无双”背后的奥秘。今天,窑变仍然是完全不可控的吗?
晋晓瞳:钧瓷之美主要体现在型、色、质、文上。钧瓷“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窑变无双”是一系列科学技术手段支撑的。古人由于技术认知的局限,用“神鬼莫测”形容窑变的不可预知性。在今天的科学技术条件下,窑变的不可预知性已没有难以解释的地方。一件钧瓷出炉,并不是它艺术生命的完成。随之而来的“入窑一色,出窑万彩”,自然呈现出的一种不断变化的美的质地,才是它生命的绝唱。正是追求钧瓷本真的这样一种境界,在某种程度上说,窑变才是完全不可控的。父亲生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曾说:“要让中国钧瓷冲出亚洲,走向世界,就要让它恢复传统,做出钧瓷特有的韵味,做成艺术精品,而不是做成大路货!”当钧瓷的窑变工艺放弃天成与自然,可以随“人”所欲时,窑变已经死去,钧瓷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
记者:现代钧瓷的艺术造诣同传世钧瓷相比,是有差距还是已经有所超越?
晋晓瞳:传世钧瓷,造型典雅、釉色莹润、工艺精良,创造性地在还原条件下烧制出窑变铜红釉,这是陶瓷艺术的伟大创举。现代钧瓷是在历代钧瓷艺术积累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造型与装饰风格古朴大方、典雅端庄,窑变神秘微妙、鬼斧神工,充分显示出含蓄、柔润、浓烈的古典魅力之美。现代钧瓷是继宋代传世钧瓷之后的又一典范,艺术成就与宋代钧瓷双峰并峙,可以说盛况空前。
记者:2012年5月,你在法国巴黎举办了钧瓷艺术作品个人展,这是中国陶瓷界大师首次在西方发达国家举办个人作品展。你认为钧瓷在西方人心目中的位置如何?你如何看待目前钧瓷的传承与创新?
晋晓瞳:钧瓷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钧瓷之所以能在世界瓷林独树一帜,就在于“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神奇窑变艺术。今天,西方人仍把钧瓷看作东方艺术的瑰宝。因此,我们没有理由怀疑钧瓷在世界上的艺术价值,更没有理由做不好钧瓷。
钧瓷艺术贵在创新,首先是钧瓷文化理念和艺术理念的创新。提高钧瓷的艺术品位和文化内涵,将当代社会的审美标准融入钧瓷的艺术创作、釉方配制、窑变效果等各个工艺环节,汲取其他陶艺的审美理念,丰富钧瓷艺术表现形式,使钧瓷在造型艺术、釉色窑变效果方面不断丰富和升华,达到较高的艺术水准。一件优秀的钧瓷艺术作品和一件精良的钧瓷工艺品的差异,就体现在思想内涵和精神体验上。譬如,我的《花之系列》反映和体现的就是在四季花开花落的过程中,我对生命的感悟;作品《涟漪》,则是根据细雨在山涧中留下的波纹产生的印象创作的。而其他作品反映和体现的也是一些自然现象在心灵上的体验。这种体验会赋予钧瓷艺术新的精神内涵和文化内涵,也是新的艺术创作形式在钧瓷创作过程中的应用和尝试。
其次是把现代科技应用到钧瓷制作工艺中,进行技术创新,提高钧瓷工艺水平。紧紧抓住钧瓷独特的窑变艺术特征,从釉料的选取加工、釉方配置、成型工艺、窑炉技术方面建立起一整套完备的科学创新体系,为钧瓷艺术制作打好科技基础,使之与当今陶瓷制作技术同步发展。
最后是文化意识上的创新。文化是钧瓷艺术的灵魂。在钧瓷的发展历程中,我国传统文化是钧瓷绵延不断的血脉。只有通过不断的文化创新,才能使钧瓷人的文化视野更加开阔、表现手法更加灵活、艺术感染力更加强烈,并赋予钧瓷新的内涵。
记者:请谈谈你下一步的打算。
晋晓瞳:目前的钧瓷,影响面还需要进一步扩大。我想通过自己一系列的钧瓷作品展出,拓展钧瓷在国内和国际的影响,也希望通过展出让自己的作品得到提高和升华。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