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青铜时代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与互动往往因为文献和材料的缺乏而被忽视,但随着近年来国内外学术界对古代安纳托利亚文明研究的深入,东西方早期文明交流的图景得以逐渐显现。安纳托利亚半岛(大致相当于今土耳其共和国的领土)是欧亚大陆交通的必经之地。自古以来,它就是东西方文明交流与碰撞的“前沿阵地”,在古代丝绸之路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安纳托利亚青铜文明的源头最早可追溯到本土的哈梯文明。公元前2500年左右,...
图为首届重庆铜梁中华龙灯艺术节开幕式暨亮灯仪式现场。周毅摄 首届重庆铜梁中华龙灯艺术节开幕式暨亮灯仪式13日晚举行。在未来的一个多月时间里,享有“中华龙乡”美誉的重庆市铜梁区将变身“灯的海洋”,亮起150组造型各异、色彩斑斓的龙灯灯组,喜迎2019年新春佳节到来。 铜梁区地处重庆西部,是“中国民间文化艺术(龙灯)之乡”。在当地,铜梁龙灯扎制已有上千年历史,技艺始于唐宋,兴于明清,繁荣于...
▲西安马腾空遗址发掘区东北部一座房址内发现的青铜器窖藏H1445(北俯视) 陕西考古工作者在西安马腾空遗址意外发现了3件战国楚式青铜器窖藏。专家说,这是关中中、东部地区秦人遗址内,首次发现的战国晚期至秦代具有楚式风格的青铜器窖藏,反映了战国晚期以来秦、楚文化的密切交流。 据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王志友研究员介绍,“青铜器窖藏位于遗址发掘区东北部一座房址内,共清理出鼎、浴缶、盆3件战国楚式青铜...
近日,铜绿山考古工作站揭牌仪式在湖北大冶市铜绿山古铜矿遗址举行。同期揭牌的还有国家文物局重大研究项目之长江中游地区文明进程研究铜绿山基地、北京大学考古实验实践教学基地、北京科技大学铜绿山工作站。中国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北京大学教授李伯谦、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成员黎朝斌、大冶市人民政府市长王刚,北京科技大学、武汉大学、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专家参加揭牌仪式。 黎朝斌在致辞中说,考古...
“三伏凉夜好,清风吹满怀。时方爱露生,鸣镝一声来。”诗人叶城的这首《谯蚊诗》生动地描述了夏夜纳凉时蚊袭时的场景。彼时,在炎炎夏日遭到蚊扰,古人自有驱蚊妙招。 这盏晚清时期的铜质吸蚊灯(如图)为笔者收藏,整体高度12.4厘米,灯座和灯身可拆卸。其沿口设计圆整,与灯身连接致密,浑然一体。提手上缠有整齐的藤条,既好看又防滑。整盏灯的造型如一只葫芦,浑圆俊秀,形体优雅,做工简洁而不失精细,所用铜材厚...
2006年,马家塬遗址3号墓中出土了一件带有铭文的青铜茧形壶(如图)。该文物在国内仅出土了这一件,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现藏于张家川县博物馆。此壶口径9.3厘米、最大腹径28.4厘米、最大底径15.4厘米,通高25.6厘米,敞口、束颈,绳纹形圈足,腹呈横向长椭圆状。颈部以29枚精美的贝纹环状装饰,颈肩部饰有铺首。通体饰瓦棱纹,瓦棱纹间隔处饰蟠螭纹,造型浑厚朴实。尤为珍贵的是,该物底部铸有阳刻铭文,经...
朋友五年前收藏到一件清代铜质鹿形水盂(见图),长6.8、高5.2、宽2.9厘米。起初友人认为是玩赏件,后几经研究后方知是水盂。其实说其是玩赏件也倒无妨,因为从艺术角度来看,这件水盂也兼具欣赏陈设的功能。 水盂起源于秦汉,为有千年历史的文房佳器。学界有人讲水盂位列于笔墨纸砚文房四宝后,称为文房“五宝”,水盂又有水丞、砚滴、水注等别称,文人用水盂贮藏清水,写字作画时,再将水盂内的水倒至砚台磨墨,...
1日,由陕西省文物局主办,陕西历史博物馆和茂陵博物馆承办的“天马西来——陕西国宝系列特展之西汉‘鎏金铜马’”在陕西历史博物馆国宝厅向公众开放,开启了2019年陕西历史博物馆推出的23个展览的序幕。 西汉“鎏金铜马”通体铜铸鎏金,高62厘米,长76厘米,重26千克。马呈站立姿态,昂首挺立,体态俊秀雄健,合乎解剖比例,头部造型尤为生动,是以西汉时大宛产的汗血马为模特精制而成。“天马西来”展览包括...
德国观众欣赏展览 王 娟 摄 12月10日,由柏林中国文化中心、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联合主办的“中国非遗——铜雕艺术展”在德国柏林中国文化中心开幕。中德观众百余人参加了开幕式活动。 本次展览展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铜雕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朱炳仁的16组熔铜艺术作品,包括摆件、壁画、装置艺术等。据柏林中国文化中心主任陈建阳介绍,朱炳仁在传统技艺的基础上首创了熔铜艺术,并参与多...
博物馆是洞悉城市文化之窗,也是承载文化记忆的殿堂。12月24日,浙江温岭博物馆开馆,含国宝级文物青铜夔纹蟠龙盘在内的1500余件文物引得观众与文博专家驻足。 开馆当日,当地民众纷纷前来参观。 童笑雨/摄 博物馆是社会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号角的吹响,博物馆数量迅速增加,一片片“文化洼地”也逐渐蜕变为“文化高地”。 国宝镇馆,因其年...
汇集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贵州省博物馆、四川博物院等八家博物馆藏品的《王的盛宴——见证〈史记〉中的大西南》,是第一个全面综合展示西南地区青铜文化的展览,2019年1月将在贵州省博物馆迎来巡展第二站。 “澎湃新闻·古代艺术”特刊发贵州省博物馆助理馆员杨菊的文章《王的盛宴——见证〈史记〉中的大西南:西南青铜礼乐文化联展重点文物赏析》,对展览中的6件西南青铜重器进行介绍。 ...
犀尊 貘尊 象尊 本周,流失海外百余年的圆明园旧藏青铜器“虎蓥”归国,入藏中国国家博物馆。“虎蓥”因其上虎形装饰而得名,这种惟妙惟肖的动物形装饰是我国古代青铜器的一大特色。除了虎以外,我国古代青铜器上还时常能看到象、犀、貘等野生动物造型,这些动物在中原地区早已绝迹,所以如今看来更显珍罕。 犀 尊 犀牛曾广泛分布于亚非地区,我国中原地区古代也有犀...
近日,中国国家博物馆考古工作者对外称,2018年他们在山西西吴壁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发现大量二里头、二里岗时期冶铜遗存,表明西吴壁遗址是中原地区时代较早、规模较大的冶铜遗址之一,为研究中国早期冶铜手工业技术与生产方式提供了直接证据,并填补了早期青铜器产业链的空白。 西吴壁遗址位于山西省绛县西吴壁村南,南距中条山仅数公里,遗址面积约40万平方米,包含仰韶、龙山、二里头、二里岗及周、汉、宋等时期...
来源:法制晚报 12月11日,国家文物局划拨中国国家博物馆青铜“虎鎣(yíng)”入藏仪式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行。流失海外百余年的圆明园青铜“虎鎣”终于重回祖国的怀抱。那么这件刚刚“回家”的西周青铜“虎鎣”外观造型怎样?有哪些艺术与历史价值?就此,法制晚报记者昨天下午电话专访了国家博物馆副研究馆员、商周青铜器研究专家田率先生。 艺术价值:虎身龙尾纹饰组合造型独特 据田率介绍,他从事...
11月29日,一带一路佛教文化艺术特展“佛影灵奇——十六国至五代佛教金铜造像”在浙江省博物馆武林馆区开幕,共展出来自全国49家文博单位的珍贵文物360件,展期将持续至2019年2月28日。 展览以时代为序,重点从“十六国至隋代”“大一统的唐代”“五代时期”三个历史时期梳理汉传佛教金铜造像的时代特色与发展脉络。特别难得的是,本次展览首次将零散分布在全国文博单位的十六国至五代佛教金铜造像,集结到...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