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文物流失可能只在一瞬间,但是文物的追索却往往历经坎坷有时甚至举步维艰。近年来,我国已逐步建立综合使用外交斡旋、协商谈判、执法合作、司法诉讼等方式的流失文物追索返还工作模式。圆明园鼠首兔首、秦公晋侯青铜器、大堡子山金饰片等重要文物已先后入藏国家博物馆、上海博物馆、甘肃省博物馆等。据悉,此次虎鎣的回归,不只是简单的捐赠,它包括舆论、外交、专业支撑等多方面的工作,涉及到很多部门。 在此列举了一些主...
柏林当地时间12月10日晚上7点,由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及柏林中国文化中心共同主办,浙江朱炳仁铜雕艺术博物馆承办的“中国非遗·铜雕艺术展”在柏林中国文化中心开幕。 展览展出了铜雕技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朱炳仁创作的16件(组)作品。 中国驻德国使馆公使衔参赞张瑱、柏林中国文化中心主任陈建阳、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外事处副处长杨惠、国家级非遗铜雕技艺传承人朱炳仁、策展人安特卫...
12月11日,国家文物局划拨中国国家博物馆青铜“虎鎣”入藏仪式在北京举行,流失海外百余年的圆明园青铜“虎鎣”终于重回祖国的怀抱。文化和旅游部部长雒树刚为青铜“虎鎣”揭幕。国家文物局局长刘玉珠介绍了此次青铜“虎鎣”的回归历程以及近年来国家文物局为流失文物追索返还所开展的工作。中国国家博物馆馆长王春法出席仪式并致辞。 刘玉珠指出,流失海外的中国文物是我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国家文物局...
对于出土的商周时期的青铜鼎等大型青铜礼器的保护修复,业界已经司空见惯,但人们对于小型青铜实用器物的保护修复关注的并不多。实际上,以青铜车马饰件为代表的小件青铜实用器物也是反映当时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同样是探究古代社会生产生活、了解当时历史原貌的重要实物证据。近日,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将历时一个多月修复的西周铜铃等20多件“宝贝”移交给三门峡虢国博物馆。这批“宝贝”个头不大、做工精巧,...
近日,位于英国剑桥的菲茨威廉博物馆(Fitzwilliam Museum)研究证jeadw馆藏的两座铜像是文艺复兴时期大师米开朗基罗制作的。菲茨威廉的应用艺术负责人维多利亚埃弗里表示,希望这样的发现让人们明白,米开朗基罗比之前我们了解的更加伟大。 “我们已经知道他是一个天才,他是一个诗人、一个建筑家、一个军事工程师、一个大理石雕刻师、一个壁画画家,但是没有老师教过我他是一个青铜工匠。” ...
11月29日,“一带一路”佛教文化艺术特展 “佛影灵奇——十六国至五代佛教金铜造像”在浙江省博物馆武林馆区开展。展出来自全国49家文博单位的珍贵文物360件,以中国境内十四个省市区出土的十六国至宋初吴越国时期的金铜造像为重点,展示两千年来佛教中国化的进程、“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佛教的基本面貌以及浙江佛教在中国的影响力。 展览以时代为序,重点从 “十六国至隋代”“大一统的唐代”“五代时期”三个...
12月7日,山西太原太山龙泉寺舍利塔复建工程正在进行,其中用65吨纯铜打造的仿唐地宫基本完工,金碧辉煌的内饰在灯光的照射下熠熠生辉。中新社记者 韦亮 摄
漆器被认为是继青铜器之后的古代“奢侈品”,也是国家繁盛的标志,但存世数量不多。现今国内各大博物馆均没有成体系的漆器收藏,陈列要求高,因此漆器常设展更少之又少。 2018年11月16日至2019年2月24日,上海博物馆“千文万华”中国历代漆器艺术展是时隔近40年,再度推出的漆器特展,280余件漆器跨度战国时期至20世纪,其中270余件为上海博物馆馆藏,另从各地博物馆借展了几件国宝级漆器,并且9...
11月27日,“越地宝鉴”——古代铜镜展在瓯海博物馆开幕,80件铜镜及22件古代女子梳妆、古建筑构件等相关器物悉数展出,西汉昭明连弧纹铜镜、三国重列式神兽纹铜镜、唐花鸟纹铜镜,精品不乏,揭示着各时期铜镜锻造的精湛工艺其反映的文化功能。 此次展览以铜为镜、越镜聚英、鉴若长河三个单元,从源起、发展、地域特色、文化内涵等方面,讲述古代铜镜的历史。展厅内设置赏镜读诗区域,通过图文版面展示诗文镜的...
“澎湃新闻·古代艺术”从浙江省博物馆获悉,“佛影灵奇——十六国至五代佛教金铜造像”特展将于11月29日在浙江省博物馆武林馆区开幕。展览以中国境内十四个省市区出土的十六国至宋初吴越国时期的金铜造像为重点,意在展示两千年来佛教中国化的进程,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佛教的基本面貌以及浙江佛教在中国的影响力。展期持续至2月28日。 南朝谢灵运《佛影铭》中写道:“法显道人,至自祇洹,具说佛影,偏为灵奇。幽岩...
11月22日,由国家文物局主办、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承办的2018年度青铜文物保护修复技术培训班在湖南省永州市博物馆结业。 培训班于10月16日开班,总计6周、254个课时,来自北京、天津、广东等全国22个省市区的22位文博行业专业技术人员参加培训,来自国家文物局、故宫博物院、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上海博物馆等单位的23位文博专家参与授课。培训期间,安排了文物病害检测分析实践、修复档案编制实践等...
在成都博物馆新展“双城记”上,一走进展厅,显眼的展柜里摆放着一个硕大的青铜器,乍一看,像极了一口火锅。看了展签上的文字介绍才知道,这件东汉建初四年朱提造作双鱼铜洗,是古代盥洗用的青铜器,还是个国家一级文物。 汉代贵族流行用铜洗 古人对洗手的细节非常讲究,先秦时期,贵族洗手称为“沃盥”。古人洗手极具仪式感,至少需要两人服侍,一人缓缓浇水,一人手持铜洗接水,主人在中间洗手。 铜洗最早...
宋代龙泉窑以青瓷闻名遐迩,也是宋文化的一个缩影。其中鱼洗作为宋代龙泉窑典型的量产器物,器物造型与装饰简洁,别致;釉色与釉质含蓄,似玉,充分体现了宋代文人崇道尚青的理学文化。龙泉窑生产鱼洗最早可追溯到宋代早期,南宋末到元代初期是该器物装饰工艺和艺术成就的高峰。其主题寓意吉祥,刻划模贴与露胎是该器物的装饰特征。 洗这类器物是由青铜器演变而来,多为折沿,因此也称之为“折沿洗”。 鱼洗是洗的内底部饰...
两宋时期,统治阶级崇尚文治,重视文人,整个社会思想文化环境较为宽松。士人阶层将文人所追求的的精致、儒雅的艺术化情趣融入生活,进而推进文人审美风格的流行,影响宋代民俗文化的审美创造。 宋人清远闲逸的风趣在室内陈设与日用器皿的使用上得到充分的体现。居室中所常见的如香炉、花瓶、茶具、屏风、瓷器等,都是士人日常起居中增添闲情逸致的载体。宋代日用器皿中那些散发着清雅淡远意味的陶瓷器,更是士人日常生活艺...
铜镜是古人用来妆饰理容的一种生活用品。中国的铜镜使用史非常悠久,上起新时器时代晚期的齐家文化,下至明清,约有近四千年发展演变的进程,几乎与中华民族的古代文明史相始终,可谓源远流长。 铜镜由青铜铸造而成,和空气接触时间长了,会逐渐变得黯淡无光,无法用以映照形影,古人很形象地称之为“昏镜”。这种情况需要重新磨拭镜面才能让铜镜光可鉴人。《朱子语类》对此有很简洁的表述:“镜本明,被尘垢昏之,用磨擦之...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