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古青铜器之龙泉青瓷酒器

    两宋时期,统治阶级崇尚文治,重视文人,整个社会思想文化环境较为宽松。士人阶层将文人所追求的的精致、儒雅的艺术化情趣融入生活,进而推进文人审美风格的流行,影响宋代民俗文化的审美创造。
  
  宋人清远闲逸的风趣在室内陈设与日用器皿的使用上得到充分的体现。居室中所常见的如香炉、花瓶、茶具、屏风、瓷器等,都是士人日常起居中增添闲情逸致的载体。宋代日用器皿中那些散发着清雅淡远意味的陶瓷器,更是士人日常生活艺术化的一部分。此外,宋人尚古,文玩之风更是达到鼎盛,赏鉴古玩同样成为宋代士子的日常习惯。
  
  此外,瓷器中的仿古器中大部分仿商、周及两汉的青铜器,且酒器所占的种类较多。千百年来,多少文人墨客饮酒吟诵,借助酒达到心灵自由、超然物外的境界。酒文化在文人中的独特地位,在宋代酒风盛行也是当时社会的必然结果,从流传下来的《东京梦华录》、《梦梁录》、《水浒传》等文献或小说中有许多关于酒楼的描述,亦可以看出。宋代士文化的兴盛为瓷器中仿古酒器的大量出现提供了绝佳的文化氛围和需求基础。
  
  爵
  
  《说文·鬯部》:“爵,礼器也,象爵之形,中有鬯酒。又,持之者,所以饮器象爵者,取其鸣节节足足也。” 爵,是最早出现的青铜礼器,其形状一般是前有口流,即倒酒的流槽,后又尖锐状尾中间为杯状,一侧有鋬,下有三足,口流与杯之间有柱,这是商和西周早期爵的共同特点。
  
  在宋代龙泉窑仿古器的遗存中,仿爵的青瓷酒器较少,图1所示老窑瓷博物馆馆藏的青釉爵杯,经收藏馆断代为北宋龙泉窑器;图2明代龙泉青釉印花爵杯,高度较矮,三足较弯曲。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贯耳壶
  
  贯耳壶为商周青铜礼器样式, “宽口贯耳椭扁体式,器形椭圆,腹下垂而两侧鼓出,口宽小于腹宽甚多,两侧贯耳” ,因此称扁壶,后称贯耳瓶。《中国古代器物大词典·器皿》中,对“贯耳壶”描述道:“因其壶头两侧有耳通贯,故称。”贯耳壶作为礼器在西周中晚期后比较罕见。图3为南宋龙泉青釉贯耳瓶,南宋时期龙泉窑最普遍的贯耳瓶款式。除此之外,当时的瓷工还在样式上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改变和创新,如图5、图6。但是这些瓷质仿古贯耳瓶已不是盛酒的祭器,而属于仿青铜制作的高级陈设瓷。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图7是南宋晚些时候的产品,收藏于老窑瓷博物馆。通体高24.5厘米,口径4.8厘米,足径8.2厘米;直口长颈,颈上靠口部装贯耳,圆球状腹,圈足;口沿部分施一圈凸起棱线,整体制作精细;胎体灰白致密,施豆青色厚釉,釉层滋润,是南宋龙泉窑中的精品。此种样式也是南宋时期龙泉窑青瓷中常见款式,与此相似的贯耳瓶还有如图8、图9、图10。根据瓶体高度不同,贯耳的大小、位置,呈现不一样的状态;除此之外,贯耳瓶之间还有一个区别,在于瓶的腹部形状,有的是胆形,有的是类球状,形制多变,样式丰富。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尊同样是盛酒的礼器,一般为高体的大型、中型的盛酒器。《周礼》六尊:犠尊、象尊、著尊、壶尊、大尊、山尊,以待祭祀,客之礼。尊的形体一般可以分为三类:肩大口尊、觚形尊、鸟兽尊。
  
  宋代仿古之风兴起之后,祭器遵循古制,陶瓷尊亦开始仿制“尊”式器。宋代以后的尊除了作祭祀礼器外,储酒也用尊,特别是到后来明代,复古风起,饮酒用爵樽,但是尊不配以勺,而配以注子(酒壶的俗称)。宋元时期,龙泉窑生产仿古铜尊式瓶,其实仿的是觚形尊,亦称樽,或觚。南宋龙泉窑烧一般为20厘米左右,喇叭口外翻,制的出戟尊式瓶,造型较小,一般高不过颈部弧斜,腹部扁圆,底座低。颈、腹和胫部有上下对应的扇形出戟。通体施豆青釉,釉层肥厚滋润。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龙泉窑生产的酒器品类丰富,不仅仿青铜酒器的贯耳瓶、尊等仿古陈设酒器,也有有罐、瓶、执壶、杯盏等实用酒器。除了仿青铜的酒器外,还仿鬲、簋等青铜食器的瓷炉。从生活用瓷与陈设瓷中可以了解到,宋代复古风气之盛,宋人休闲情趣之雅致。
  
  参考文献:
  

  1、《南宋时期龙泉窑青瓷酒器研究》王硕 浙江大学



责任编辑:朝阳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