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阿富汗珍宝带着异域风情款款而去,秦蜀青铜器包裹厚重的历史感扑面而来。8月6日晚,“秦蜀之路青铜文明展”在成都博物馆正式开展,来自成都平原、关中平原、汉中平原三地的250余件青铜器重磅亮相,包括国宝何尊在内的55件一级文物汇聚蓉城,讲述青铜这一“国之重器”背后的故事。 成都博物馆总策展人黄晓枫介绍,此次参展的青铜器具有数量多、等级高、种类全等特点,简直就是“青铜器的饕餮盛宴”。堪称我国第一部“...
从古至今,车的造型变化了很多,但是它象征身份的属性却一直没有变。秦始皇帝陵出土的铜车马,作为秦代皇家属车,更是车中的极品。 铜马车的大小约为真实马车的1/2,车、马、御手全用青铜铸造,通体彩绘,车马器和部分装饰则用金银制作。它是中国考古史上截至目前出土的体型最大、结构最复杂、系驾关系最完整的古代车马,被誉为“青铜之冠”。 在《如果国宝会说话》第二季开播之际,秦始皇帝陵博物院院长侯宁彬就...
8月6日,“秦蜀之路青铜文明展”上,国宝“何尊”备受关注。 本报记者郝飞摄 8月6日晚,成都博物馆2018年度又一文物大展——“秦蜀之路青铜文明展”正式揭幕。铸造有“中国”二字的国宝“何尊”等重磅展品亮相蓉城。 展览汇集了来自成都平原、关中平原、汉中平原三地的青铜器共计250余件,其中一级文物55件,它们中的大部分是首次在成都展出。此次展览将免费展至11月11日。 作为人类冶金史...
一、镏金铜扣概述 镏金铜扣,也叫镏金铜疙瘩扣,是盘扣的一种高端形式,在传统服饰上通常五颗为一套(图1)。在中国漫长的古代服装史中,作为服装不可缺少的构件出现在人们的穿着中,它的出现时代比较晚。 盘扣是中国传统服饰中使用的一种纽扣,用来固定衣襟或者装饰,是对襟上装的重要配件。从明代万历年间,开始出现纽扣的踪迹,到清朝纽扣被广泛使用,除了布制手工编结纽扣外,运用极少的就是铜质、银质、珍珠、玛瑙,甚...
2018年7月27日,“秦蜀之路青铜文明特展”在成都博物馆一楼的一号临展厅与观众们见面。 展览现场 本次展览中集结了来自成都平原、关中平原、汉中平原三地的青铜器,共计250余件,其中包括了55件一级文物。位于秦岭两侧的成都平原、汉中平原和关中平原自古就是滋生文明的沃土,商周时期青铜文明相继进入繁荣时期,三地青铜文明所体现的不同文化内涵和文化交流、互动的存在,既表明了各自...
秦蜀之路——青铜文明特展 “古蜀华章——四川古代文物菁华”巡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广汉三星堆的“铜人头像”等诸多青铜器正向观众诉说神秘地古蜀文明。近日,成都博物馆又举办了一场由古蜀及秦地演绎秦蜀之路的青铜器展览,代表古蜀文明的三星堆“铜人头像”再次出现在观众面前。此次展览主要集结了成都平原、关中平原、汉中平原三个地区最具代表性的青铜器,无论是以青铜食器、酒器、水器、乐器构成礼仪体系...
青铜器承载悠久历史文化 青铜器历史悠久,早在公元前18世纪前的夏朝,就已能生产很复杂的青铜器。到商代晚期和西周早期中国青铜器达到鼎盛时期。那时青铜器只是上层贵族享用物品,平民百姓无法享受。直到公元前3世纪,青铜器发展步入最后阶段,青铜器不再为少数人所专用,而成为百姓的日常生活用品。 青铜器是民国藏界“龙头” 几乎每一件青铜器背后都有一个传奇故事,以毛公鼎、大克鼎、大盂鼎为例。毛公鼎为西周晚期...
韶关市博物馆收藏的这枚三国吴赤乌年铭文铜镜(见图),出土于2003年韶关市医疗器械厂东晋升平四年墓。 该镜呈圆形,扁圆鼻钮宽大。镜背面由外向里共分三层: 其中最外层宽1.2厘米,上有铭文似为:赤乌……七五万(丙)千(午)时加日中造作(化)明镜百青铜昨者长乐。从这段铭文可知是三国吴国时期的器物。 向里一圈宽1.2厘米,以方格和半圆形相间,中有细小的乳钉纹,半圆形内有卷草纹,方格中有字为日、中等...
古代笔记中的某些器物,只要出现,就自带妖异属性,比如雨伞、棺材、狐狸、城隍庙什么的,这其中,铜镜的“妖气指数”绝对在最高之列,但铜镜的“妖”又分成两种,一种是自身就是个不祥的妖物,一种是能照出妖怪,甚至让它显出原形,是谓“照妖镜”……本期叙诡笔记,笔者先给诸君讲一讲第一种。 铜镜在我国很早便有了,在河南省三门峡市上岭村虢国古墓群发现过三面“春秋镜”,大约是公元前8世纪初到公元前7世纪中叶的产品。...
两汉时期包括西汉、新莽、东汉,是中国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强盛时期,经济和文化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各个方面都为汉民族文化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当时陶瓷业的进步和漆器的发展,虽然代替了青铜器皿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地位,但制铜工艺并没有衰退,而是转向了制造铜镜等方面。因此,两汉时期铜镜的铸制业获得了重大发展,出现了新的高潮。 (The Han dynasty, including the western...
悠悠岁月,浩瀚的历史长河披着神秘的面纱诱惑着世人去揭开,华夏文明似璀璨的明星在历史长河中闪耀,回望古,就如陈年的酿酒令人如痴如醉。我们不仅佩服华夏文明的缔造者,也感恩传承者让我们还能看到并惊叹。明清两朝历经百载,文化至今让世人敬仰,其中诞生了富丽堂皇的景泰蓝工艺文化,景泰蓝又名铜胎掐丝珐琅,是一门仅为帝王家享有的独特工艺。 “铜胎掐丝珐琅”,顾名思义,是指在铜胎上,用细薄的扁铜丝掐成花样,再...
原标题:陕历博三件国宝将亮相央视,解读文物背后的基因密码 12月3日晚大型国宝探秘类节目《国家宝藏》在央视三套正式开播,《国家宝藏》让传世文物不再是冷冰冰的图片和符号,而是带着故事、温度、情感寄托的存在。让我们了解历史、了解文化。我国九家重量级博物馆、27件珍贵馆藏,为观众详细讲述国宝的前世今生,而这其中就包含陕西历史博物馆选送的三件国宝。 “我是陕西历史博物馆的看门人强跃,在这里,一...
镜子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它是一种生活器具,可照容颜变化,也是一段凝固的历史,可鉴国家盛衰。那么,古人究竟如何使用镜子,从古至今,它们又经历了哪些转变? 何为镜架与镜台 讲座伊始,霍先生展示了中国国家博物馆藏西汉“中国大宁”鎏金博局铜镜图片,并提醒在座听众仔细观察铜镜的放置方式,进而引出本次讲座的主题:铜镜使用方式与古人生活空间的关系。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西汉“中国大宁”鎏金...
经过8年的发掘,甘肃河西走廊早期冶金遗址考古工作有了重要收获。考古表明,新石器时代晚期河西走廊一带铜冶炼活动规模空前,形成了一个独特的冶金区域。 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近日发布了河西走廊早期冶金遗址考古发掘信息。信息显示,河西走廊的冶金活动在距今约4100-4000年的马厂文化晚期就已存在,至距今4000-3700年左右的西城驿文化时期,冶炼活动规模空前。西城驿文化和齐家文化在冶金遗址多有共存...
众所周知,中国青铜器历来是世界公认的顶级艺术品。青铜器为何有如此魅力?它的市场前景如何? 青铜器承载悠久历史文化 青铜器历史悠久,早在公元前18世纪前的夏朝,就已能生产很复杂的青铜器。到商代晚期和西周早期中国青铜器达到鼎盛时期。那时青铜器只是上层贵族享用物品,平民百姓无法享受。直到公元前3世纪,青铜器发展步入最后阶段,青铜器不再为少数人所专用,而成为百姓的日常生活用品。 青铜器是...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