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博商青铜专家田率:虎鎣具有非常重要器型学价值


  
来源:法制晚报
  
  12月11日,国家文物局划拨中国国家博物馆青铜“虎鎣(yíng)”入藏仪式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行。流失海外百余年的圆明园青铜“虎鎣”终于重回祖国的怀抱。那么这件刚刚“回家”的西周青铜“虎鎣”外观造型怎样?有哪些艺术与历史价值?就此,法制晚报记者昨天下午电话专访了国家博物馆副研究馆员、商周青铜器研究专家田率先生。
  
  艺术价值:虎身龙尾纹饰组合造型独特
  
  据田率介绍,他从事商周青铜器研究多年,目前就西周青铜“虎鎣”的回归正在撰写论文。“我对‘虎鎣’作了初步的研究,从其形制、纹饰和铭文特征来判断,此器的时代在两周之际或春秋初年,‘虎鎣’具有非常重要的器型学价值。”田率说道。
  
  虎鎣的艺术价值集中表现在纹饰,造型非常独特罕见。“虎鎣”器形作方唇,束颈,折肩腹壁斜收圜底,三蹄形足。肩的一侧有管状流,以卧虎为造型,非常精美。另外,该器物多处有虎纹与龙纹相组合的搭配,这一特征在商周时期的青铜器上并不鲜见。就在这件虎鎣的鋬(pàn)上,有龙首的装饰,而龙首的头顶上有简省式的虎纹造型。
  
  “我们还通过X—ray探伤分析看到,虎鎣盖面上也有一龙一虎的纹饰搭配,很有特色。盖顶有圆雕的虎型,用蟠龙尾作为表现形式。”田率称,当时西周晚期到春秋早期,青铜鎣盖上一般装饰为蟠龙造型。而这件比较特殊,虎首、虎身,包括前肢都是老虎的形象,但却融合了当时龙尾的元素,所以其艺术价值非常有特点。
  
  田率还称,虎鎣保存的比较完整,无明显破损的痕迹。唯一的缺陷就是盖与鋬上各有小环钮,原应有连链,现已缺失。
  
  历史价值:盖内铸有“自作供鎣”四字铭文
  
  田率还向法晚记者透露,“虎鎣”名称的由来,主要依据是流管上的卧虎造型。据记载,现存自名为鎣的器物不超过8件。其中一件原藏吴式芬,现已下落不明;而江苏出土的一件为残器,另有一件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馆,这件则为改装器。“而回归我们博物馆的这件‘虎鎣’,造型如此精美,又铸有铭文的则尤为难得。”
  
  值得一提的是,这件“虎鎣”的历史价值就主要体现在盖内铸有“自作供鎣”四字铭文上。根据书面解释,“供”有祭献、进奉之意,此字用来修饰鎣的功能和用途。“自作供鎣”就是表明这是一件在祭祀典仪上用来进奉使用的礼器。
  
  12月11日,中国国家博物馆馆长王春法入藏仪式上强调,“将虎鎣入藏后,我们要妥善保管,做好展陈,深入研究好,使其发挥更大的作用。”
  
  而就国家博物馆馆藏的其他有代表性的回流文物,田率称,馆藏子龙鼎早在上世纪二十年代流失海外,一直未有音讯。著名学者马承源先生去日本偶然间发现后,通过国家出面,将这件文物抢救回来;圆明园西洋楼海晏堂十二生肖水法上的铜鼠首、兔首在海外流失多年后,也回归到中国国家博物馆。
责任编辑:思思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